從司馬遷的敘述,我們可以更清楚的知道,秦漢之際,上層社會的正式宴飲是實行分餐制的。賓主或君臣按照禮制每人壹案,分案而食。但這樣的分餐不是為了衛生,更不是為了平等,而恰恰相反,分餐倒是為了顯示不同人的不同身份和地位。因為按照禮制要求,參加宴會的人身份不同,案上擺的菜肴的數量和檔次也不相同。
還是那部古代禮儀大全《禮記》中就曾明確說明了先秦不同身份的貴族的不同飲食待遇。在《禮記》所記錄的周王朝,還沒有現代的桌椅,人們都是在地上鋪席,壹般是兩重,下面壹層是粗料編織物,尺寸稍大,稱“筵”。在筵上用細料編成尺寸較少的稱“席”,合稱為“筵席”。王公貴族都是在席上跪坐,將各種美味盛於鼎、豆等食器中,這就是所謂的“列鼎而食”。《禮記·內則》規定:上大夫面前要擺放二十豆,下大夫面前則只擺放十六豆。
有人會問,王公貴族這樣分餐列鼎而食,底層的平民百姓是分餐還是合餐呢?據相關學者考證,普通百姓壹方面沒有那麽豐富的食物,另壹方面禮制也沒有那麽嚴格,在用餐時,有時是幾人圍坐壹個幾案***餐,但卻不是***享壹盤菜,而是各吃各的。與我們現在所說的中國人合餐還不完全壹樣。
而像我們現在這樣,圍桌***享壹盤或幾盤菜肴的進餐方式,最終直到宋代才完全形成。而且無論是王公大戶還是平頭百姓,都將這種方式在日復壹日的生活中不斷強化,從而形成了最具中華特色的獨特飲食習慣。
從列鼎而食,到圍坐分餐,最終到圍坐合餐,這中間也歷經了上千年的演化。有不少飲食文化研究者試圖闡明這壹重要變化的內在原因。其中有壹種解釋比較主流,認為在從分餐到合餐的過程中,高腳桌椅的廣泛使用起了重要作用。
傳統華夏人,沒有坐凳子、椅子的習慣,從來都是席地而坐。標準坐姿是先跪於地上,然後臀部坐在小腿上。為什麽采取這種坐姿呢?據壹些學者考證,是為了防止走光,因為上古時期,華夏人沒有穿合襠褲的習慣。
西晉以後,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地區,胡風南漸,床榻、椅子、凳子等等胡人所用坐具相繼引入中國,並逐漸取代了鋪在地上的席子。到隋唐時,已達到高潮。傳統的床榻、幾案的高度繼續增高,到五代時,人們宴飲時的席面已與椅子平齊。宋代時,中國開始廣泛使用高腳桌椅,宴飲的空間由地面升高到坐立方便的高腿大桌上進行。人們完全擺脫了席地而食的舊俗。
高腿桌椅的使用,事實上只解釋了從席地而坐到圍桌而坐的變化,而中國人為什麽要采用***食壹盤菜的中式合餐方式,依然並未得以解決。在這裏,我們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嘗試著進行解釋。
我們知道到魏晉時期,筷子已經成為中國人的主要取食工具。熟練使用筷子的人,可以從距離較遠的位置準確迅速地取食盤中食物。這壹點是刀叉所不能及的。眾人圍食壹盤菜,也只有在使用筷子的中國人身上,才有可能實現。
前文我們講過,中國菜為了適應筷子的取食,形成了精細復雜的原料切割技術,多數蔬菜和肉類,被切成小型的塊、條、段、粒後加工成菜肴。這樣的菜肴盛於器皿置於桌上,眾人用筷子同時取食,互不相礙,非常方便。試想壹盤大塊牛排擺在桌上,如果用筷子***同享用,恐怕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中國人很早就形成了主食副食結構。蔬菜和肉類,之所以處於輔助地位,是因為在糧食生產為主的古代中國農業社會,菜、肉、油、鹽,對於壹般百姓,都是稀缺昂貴之物,得之不易。由於歷史上災禍頻仍,在古代中國能過上豐衣足食的溫飽生活就已經算是太平盛世。老百姓能有足夠的糧食吃就很滿足,至於菜肴,其作用在於下飯。富則豐,窮則簡,更有饑饉之年,只能是舉家食粥。而對於得之不易的菜肴,最好的方式當然是舉家圍食,***同品嘗。
在中國古代,相對於底層百姓的普遍貧困,貴族、官員所處上層社會則聚集了大量的社會財富。奢華的飲食享樂使得中餐烹飪技術得以蓬勃發展。到了唐宋時期,中餐菜肴在種類上已經異常繁多。可能是物以稀為貴,百姓日常餐桌上稀缺的菜肴,在宴會上就變成了主角。於是中國就有了錢鐘書所謂的:中國人請客吃飯其實是請客吃菜。這樣的宴會,當然是菜肴越豐盛,主人越有面子。而合餐***食,可以讓十幾甚至幾十個菜肴同時堆擺在桌上,愈發顯現豐盛,賓主圍坐壹桌,互相布菜,推杯換盞,無不盡歡。而如果把菜肴分裝壹位壹位的上菜,則不可能於壹餐中享受這麽多道美味佳肴。
中國人喜歡熱食的口味習慣在中古時期已經比較成型,中國菜因水烹法發達而多湯汁,湯汁多則宜用大型深底盛器。而且在唐宋時期,隨著烹飪技術的發展,菜肴愈發講究外在擺盤呈現的形式美,如唐代就產生的《輞川小樣》,用精美食材在盤中拼擺成輞川二十景,具有非常高的觀賞價值。如果分食,菜肴不僅因湯汁多而分裝不便,而且會失熱變涼失去風味,許多菜肴的美型也無法完美呈現。
圍桌和食是中國人飲食方式最顯著的特征,進入現代社會,這種方式遭到了越來越多的詬病,說的最多的當然是這種方式的不衛生。現代國人對健康的註重,催生和帶動著飲食文化的發展。現在大到國宴小到普通商務宴請,更多的是采用所謂“中餐西吃”的方式:即中餐菜肴按照西餐的上菜方法,壹道菜分成多份,按位上菜,每個顧客壹份。這樣雖然會犧牲中餐菜肴壹部分的味與型,但更加衛生、更加節儉、更加安靜。這種方式在普通家庭用餐中尚未普及,但請相信觀念和時間的力量,這必將是遲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