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三粗這個成語在古代原木是褒義詞。
詞語釋義:
五大三粗這個成語原本是形容壹個人高大威猛、氣勢磅礴的形象,是古代褒義詞的壹種。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五大三粗的含義發生了變化。現在,它常常被用來形容人粗魯、粗俗、不懂禮貌的形象,變成了壹個貶義詞。
市井之徒這個成語最早是指做買賣的人或街道上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他們在市井中生活,沒有太多的貢獻,也沒有什麽名聲。現在被用來指那些沒有文化、沒有教養、沒有道德的人。所以市井之徒壹直都是貶義詞。
資料拓展:
五大三粗是壹個褒義詞,是指壹個人的外型出眾。通俗來說是指耳,肩膀,手,臀部和腳。第壹個耳大,有福相。《廣襤集》雲:"耳大四寸,高聳垂肩者,主大貴壽長。"故此,民間相傳耳大多富貴。
在古代的農耕時期勞動人民更加喜歡的是肩膀夠寬闊的男子。所以有諺語說;膀大力不缺。而手大如簸則是聚財的象征。所以有諺語說;手大能聚財。還有就是臀部大的人因為坐姿穩重,才有諺語說;腚大江山穩。
學成語的意義和價值:
成語展現了漢語表達巨大而豐富內涵的能力和語義融合能力。往往包涵了壹段歷史、壹個故事、壹個典故、道理、哲理,它在歷史的演變中自然形成。每壹個成語幾乎都有它的來歷。各朝各代的文化和歷史保存在成語之中,這使成語具有各朝各代鮮明的文化特點和時代特色。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壹大特色,其來源廣泛,或為傳世經典、或為巨著名作、或為歷史故事、或為人們口口相傳的俗語,其字裏有話,話外有音,蘊含了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堪稱中華文化中最為耀眼的壹顆明珠,掌握了它,就掌握了漢語的精髓,中華文化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