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相爭(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是壹則歷史寓言故事,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省語,出自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二》。
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兩相爭執必會造成兩敗俱傷,而讓第三者獲利的局面。其結構為主謂式,在句子中可作賓語、定語。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夫也。故願王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二》)
後人從這個寓言故事中引申出成語“鷸蚌相爭”,並常和“漁翁得利”壹起連用。?
鷸蚌相爭這壹則寓言故事告訴人們:做事的時候,不能意氣用事,做事前要考慮得失,深思熟慮,不能只想著對自己有利的壹方面,要互相謙讓,退壹步海闊天空。
特別是在各種紛亂復雜的矛盾鬥爭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爭持不下,結果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坐收漁利。
平時遇到糾結和令人不快的事情,先不要太過計較自己是占了便宜,還是吃了虧,因為這會讓自己陷入壹種錯誤的思維,而導致雙方爭吵不休,相持不下,最終只會讓他人趁虛而入,損害了自己和對方的利益,導致雙方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