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解釋
揭開:高舉;竿:竹竿,代表旗幟。砍倒樹幹當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抵抗。指人民起義
成語起源
韓嘉義《論秦》:“止弊則轉百人攻秦,伐木為兵,露桿為旗。
成語用法
作為謂語和定語;指造反。例:但歷代統治人民的人,必須以救刑、收薄稅為戒,其民始得太平,否則就是災難。李大釗的國情
人民起義
起義是指公開的武裝行動。壹個含義是革命人民為反抗反動統治而舉行的武裝暴動;另壹層意思是反動集團的壹部分武裝力量或個別士兵背叛了自己的集團,投奔到革命隊伍中去了。前者起義是基本的和主要的意義。
最早的人民起義是秦朝的農民起義。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和光武在大澤鄉起義。攻下陳郡,陳勝稱王,建立張楚政權。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八月,劉邦培(今江蘇)起義軍攻滎陽、關中,直抵劇鹹陽(今陜西臨潼東)附近。秦國大將張寒率領幾十萬軍隊進行反擊。65438+2月,陳勝被漢奸莊佳所殺。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九月,惠濟(今蘇州)公元前207年,項羽率領的起義軍在巨鹿消滅了秦國30多萬主力。公元前206年,劉邦率領的起義軍攻破武關,攻占鹹陽,滅秦。四年楚漢戰爭,項羽戰敗,自刎烏江。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政權。
最後壹次革命是資產階級:辛亥革命和1911年武昌起義都是在黃花崗起義失敗之後。壹些革命者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準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新的武裝起義。
經過革命者的努力,劃時代的武昌起義終於在1911(1911年農歷正月)+10月10成功發動。起義的勝利逐漸導致了清朝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