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食前方丈”
食必方丈
同“食前方丈”
食辨勞薪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術解》:“荀勖嘗在晉武帝坐上食筍進飯,謂在坐人曰:‘此是勞薪所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問之,實用故車腳。”後遂以“食辨勞薪”形容識見卓越
食不充腸
見“食不充饑”
食不充饑
猶言食不果腹
食不充口
見“食不糊口”
食不二味
吃飯不用兩道菜肴。謂飲食節儉
食不甘味
吃東西時感覺不到它的美好滋味。形容心中有事不安
食不果腹
吃不飽肚子。形容生活貧困。語本《莊子·逍遙遊》:“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
食不糊口
不能吃飽肚子。形容生活艱難困苦
食不遑味
同“食不甘味”
食不兼肉
吃飯不用兩道肉食。謂飲食節儉
食不兼味
見“食不二味”
食不累味
同“食不二味”
食不下咽
食物雖在口中但咽不下去。形容憂心忡忡,不思飲食。語出唐韓愈《張中丞傳後敘》:“霽雲(南霽雲)慷慨語曰:‘雲來時,睢陽之人不食月餘日矣!雲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咽。’”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論語·鄉黨》:“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後用以形容飲食極其講究
食不知味
同“食不甘味”
食不終味
同“食不甘味”
食不重肉
見“食不兼肉”
食不重味
同“食不二味”
食簞漿壺
為歡迎所擁護的軍隊,用簞盛飯,用壺盛水,進行犒勞。語本《孟子·梁惠王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食而不化
吃了東西而不消化。比喻對所學的知識未能融會貫通
食方於前
同“食前方丈”
食甘寢安
見“食甘寢寧”
食甘寢寧
吃得香甜,睡得安穩。形容心緒寧靜
食古不化
讀書、作畫壹味學習古人,拘泥陳法,不善靈活運用。亦泛指拘泥不能變通
食古如鯁
猶言食古不化
食藿懸鶉
謂生活窮苦。食藿,以豆葉為食;懸鶉,衣衫襤褸,似鶉鳥懸垂的禿尾
食饑息勞
謂使饑餓者得食,疲勞者休息
食馬留肝
《史記·封禪書》:“文成(少翁)食馬肝死耳。”司馬貞索隱:“案:《論衡》雲:‘氣熱而毒盛,故食走馬肝殺人。’”又《漢書。儒林傳·轅固》: “轅固,齊人也。以治《詩》孝景時為博士,與黃生爭論於上前……於是上曰:‘食肉毋食馬肝,未為不知味也;言學者毋言湯武受命,不為愚。’”後反用其義,以“食馬留肝”比喻未能吸取精華
食毛踐土
居其地而食其土之所產。毛,指可食植物。謂壹切生活所需,均屬國君所有。舊時常用作感戴君恩之辭。語本《左傳·昭公七年》:“封略之內,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誰非君臣?”
食前方丈
吃飯時面前壹丈見方的地方都擺滿了食物。形容生活奢侈
食肉寢皮
《左傳·襄公二十壹年》:“莊公為勇爵,殖綽、郭最欲與焉。州綽……對曰:‘臣為隸新。然二子者,譬如禽獸,臣食其肉而寢處其皮矣。’”後遂以“食肉寢皮”喻敵人為禽獸,恨不得割他的肉吃,剝他的皮當墊褥,表示極端仇恨
食少事煩
每日吃飯很少,可是處理的事務非常繁重。形容身體衰弱,不堪承受繁重任務。語本《晉書·宣帝紀》:“先是,亮(諸葛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許)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竟如其言。”
食少事繁
見“食少事煩”
食生不化
謂生吞活剝,不善靈活運用
食宿相兼
比喻幻想同時實現兩個互相矛盾的目標。語本《藝文類聚》卷四十引漢應劭《風俗通·兩袒》:“齊人有女,二人求之。東家子醜而富,西家子好而貧。父母疑不能決,問其女:‘定所欲適,難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兩袒,怪問其故。雲:‘欲東家食,西家宿。’此為兩袒者也。”
食荼臥棘
吃苦菜,睡粗草。形容初民的生活艱苦
食為民天
謂糧食是人民賴以生存的最為重要的東西
食味方丈
同“食前方丈”
食言而肥
謂違背諾言,只圖對自己有利。語本《左傳·哀公二十五年》:“公宴於五梧。武伯為祝,惡郭重,曰:‘何肥也?’季孫曰:‘請飲彘也!以魯國之密邇仇讎,臣是以不獲從君,克免於大行,又謂重也肥。’公曰:‘是食言多矣,能無肥乎?’”
食魚遇鯖
比喻調換口味,使不單調。鯖,魚肉合燒的美味
食玉炊桂
比喻物價昂貴,生活艱難
食子徇君
謂吃自己兒子的肉以媚主邀功
食租衣稅
靠收取賦稅而生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