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什麽什麽滿足四字成語是什麽

什麽什麽滿足四字成語是什麽

1. 按照願望而得到滿足填壹個四字成語是什麽

心滿意足xīn mǎn yì zú

[釋義] 稱心如意;非常滿足。

[語出] 宋·劉克莊《答歐陽秘書書》:“精義多先儒所未講;陳言無壹字之相襲;雖累數千言;而義理壹脈;首尾貫屬;讀之使人心滿意足。”

[正音] 足;不能讀作“zhǔ”。

[辨形] 意;不能寫作“義”。

[近義] 稱心如意 正中下懷

[反義] 得寸進尺 貪心不足

[用法] 多用來形容人的滿足和如願以償的心情。壹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2. 知足成語四字詞語

安分守己 分:本分。

規矩老實,守本分,不做違法的事。 出處:宋·袁文《翁牖閑評》八:“彼安分守己,恬於進取者,方且以道義自居,其肯如此僥幸乎?” 安分知足 安於本分,對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滿足。

出處:宋·洪邁《容齋隨筆·三筆·人當知足》:“其安分知足之意終身不渝。” 安貧守道 安於貧窮,恪守信仰。

出處:宋·蘇軾《薦布衣陳師道狀》:“臣等伏見徐州布衣陳師道文詞高古,度越流輩,安貧守道。” 安時處順 安於常分,順其自然。

形容滿足於現狀。 出處:《莊子·養生主》:“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

安於現狀 對目前的情況習慣了,不願改變。 出處: *** 《論黨》:“另有些同誌在工作中疲蹋,老壹套,安於現狀。”

安於壹隅 隅:角落。安心在某壹個角落。

形容茍安壹角,不求進取。 出處:宋·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二書》:“臣恭惟皇帝陛下厲誌復仇,不肯即安於壹隅,是有功於社稷也。”

安之若素 安:安然,坦然;之:代詞,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處,和往常壹樣,不覺得有什麽不合適。

出處:清·範寅《越諺·附論·論墮貧》:“貪逸欲而逃勤苦,喪廉恥而習諂諛,甘居人下,安之若素。” 避世金馬 以之比喻身為朝官而逃避世務。

出處:《史記·滑稽列傳》:“(東方朔)時坐席中,酒酣,據地歌曰:‘陸沈於俗,避世金馬門。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 避世金門 以之比喻身為朝官而逃避世務。

出處:見“避世金馬”。 避世離俗 指逃避濁世,超脫凡俗。

出處:漢·王充《論衡·定賢》:“以清節自守,不降誌辱身為賢乎?是則避世離俗,長沮、桀溺之類也。” 遁入空門 遁:逃遁;空門:指佛教,因佛教認為世界是壹切皆空的。

指出家。避開塵世而入佛門。

出處:姚雪垠《李誌成》第二十八章:“天下重見升平,他自己決不留戀寶貴,功成身退,遁入空門做壹個與世無爭的人。” 遁世無悶 指逃避世俗而心無煩憂。

出處:《易·乾》:“不成乎名,遁世無悶。”孔穎達疏:“謂逃遁避世,雖逢無道,心無所悶。”

遁俗無悶 指逃避世俗而心無煩憂。同“遁世無悶”。

出處:唐·王勃《彭州九隴縣龍懷寺碑》:“遁俗無悶,因時有待。” 遁逸無悶 指逃避世俗而心無煩憂。

同“遁世無悶”。 出處:南朝·梁·江淹《無為論》:“欲使自天佑之,吉無不利,舒卷隨取,進退自然,遁逸無悶,幽居永貞,亦何榮乎?” 富在知足 有了財富之後,要知道滿足,不要貪得無厭。

出處:漢·劉向《說苑·談叢》:“富在知足,貴在求退。” 和光同塵 和、同:混合。

和光:混合各種光彩;同塵:與塵俗相同。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消極處世態度。

也比喻同流合汙。 出處:《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塵。”

滑泥揚波 指同流合汙,隨俗浮沈。 渾俗和光 渾俗:與世俗混同;和光:混合所有光彩。

比喻不露鋒芒,與世無爭。也比喻無能,不中用。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壹本第二折:“俺先人甚的是渾俗和光,真壹味風清月朗。” 混俗和光 同於塵俗,不露鋒芒。

指不求特異,與世無爭。 看破紅塵 舊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樂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極的生活態度。

現也指受挫折後消極回避、無所作為的生活態度。 出處:漢·班固《西都賦》:“闐城溢郭,旁流百廛,紅塵四合,煙雲相連。”

樂天安命 安於自己的處境,由命運安排。這是相信宿命論的人生觀。

同“樂天知命” 離世遁上 超脫世俗,回避君上。 出處:《韓非子·八說》:“為故人行私,謂之‘不棄’;以公財分施,謂之‘仁人’;輕祿重身,謂之‘君子’;枉法曲親,謂之‘有行’;棄官寵交,謂之‘有俠’;離世遁上,謂之‘高傲’;交爭逆令,謂之‘剛材’。”

逆來順受 指對惡劣的環境或無禮的待遇采取順從和忍受的態度。 出處:明·周楫《西湖二集·俠女散財殉節》:“若是壹個略略知趣的,見家主來光顧,也便逆來順受。”

棄其餘魚 比喻節欲知足。 出處:《淮南子·齊俗訓》載:惠施為梁相,從車百乘,猶嫌不足。

莊子澤邊見之,棄其餘魚,以示諷誡。 寢丘之誌 相傳楚令尹孫叔敖臨終時告誡其子勿受楚王所封肥美之地,而請受瘠薄的寢丘,以保長久不失。

後因謂與世無爭、知足知止之心為“寢丘之誌”。 入鄉隨俗 到壹個地方,就順從當地的習俗。

出處:《莊子·山木》:“入其俗,從其令。” 使貪使愚 使:用;貪:不知足;愚:笨。

用人所短,為己服務。也形容利用人的不同特點,以發揮他的長處。

出處:《新唐書·侯君集傳》:“軍法曰:‘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故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誌,貪者邀趨其利,愚者不計其死。’是以前聖使人,必收所長而棄所短。”

釋知遺形 猶言棄智忘身。指超然物外,與世無爭。

出處:《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釋知遺形兮,超然自喪;寥廓忽荒兮,與道翺翔。” 守道安貧 堅守正道,安於貧窮。

舊時用來頌揚貧困而有節操的士大夫。 守分安常 信守本分,安於故常。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三回:“妳可好生用心習學, 再如不守分安常,妳可仔細!” 隨波逐流 逐:追隨。隨著波浪起伏,跟著流水漂蕩。

比喻沒有堅定的立場,缺乏判斷是非。

3. 什麽什麽及什麽四字成語

有成語鞭不及腹、朝不及夕、猝不及防、防不及防、迫不及待、言不及義。

1、鞭不及腹是壹個成語,拼音是biān bù jí fù,意思是比喻相隔太遠,力量達不到。

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譯文:鞭子雖長,也不能打馬肚子。

2、朝不及夕(zhāo bù jí xī),成語,作謂語;指生活極端貧困,形容情況危急。

出自先秦·左丘明《左傳·僖公七年》:“朝不及夕,何以待君?”

譯文:生活極端貧困,如何對待妳。

3、猝不及防是壹個成語,讀音為cù bù jí fáng,形容事情來得突然,來不及防備。

出自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壹》:“既不炳燭,又不揚聲,猝不及防,突然相遇,是先生犯鬼,非鬼犯先生。”

譯文:既然不點燃蠟燭,又不發聲音,突然不及防範,突然相遇,這是先生犯鬼,這不是鬼犯先生。

4、防不及防(fáng bù jí fáng):指想到防備卻已來不及防備。

出自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六十七回:“可見小人之伺君子,每於所忽,有防不及防者也。”

譯文:可以看到小人等待君子犯錯,每次疏忽,想到防備卻已來不及防備。

5、迫不及待,讀音是pò bù jí dài,是壹個漢語詞語,釋義是形容心情十分急切。

出自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回:“且系酒後遊戲,該仙子何以迫不及待。”

譯文:都是酒後的遊戲,這個仙子迫不及待了。

4. 懂得滿足才能快樂意思的四字成語

知足常樂

zhī zú cháng lè

解釋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形容安於已經得到的利益、地位。

出處先秦·李耳《老子》:“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結構連動式。

用法含褒義。壹般作謂語、賓語。

正音樂;不能讀作“音樂”的“yuè”。

近義詞樂無知命、自得其樂、心滿意足

反義詞憤憤不平、郁郁寡歡、憂天憫人

例句我見到陋巷裏有比我住房困難的大眾;於是乎~;居然也心安理得了。

5. 什麽什麽意四字成語

安心樂意 原指心情安寧,情緒愉快。後多指內心情願,十分愉快。

安心落意 放心,無憂慮。

別出新意 指獨創壹格,與眾不同。

不懷好意 懷:包藏。沒安好心。

不以為意 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對人、對事抱輕視態度。

不足介意 不值得放在心上。

不足為意 不值得介意。

差強人意 差:尚,略;強:振奮。勉強使人滿意。

稱心快意 遇事如意,心情舒暢。稱心:恰合心願。快意:心情爽快舒適。

稱心滿意 稱心如意。

稱心如意 形容心滿意足,事情的發展完全符合心意。

趁心如意 稱心如意。指符合心意,滿足願望。趁,通“稱”。

趁心像意 猶言稱心如意。指完全合乎心意。趁:滿足,遂。趁,通“稱”。

誠心誠意 形容十分真摯誠懇。

誠心實意 形容十分真摯誠懇。

誠心正意 誠:真誠。心意真誠懇切。形容對人十分真摯誠懇。亦作“誠心誠意”。

乘其不意 乘:趁,因;意:猜想,意料。利用別人沒有防備的時機動手。

逞心如意 猶言稱心如意。

出敵不意 指行動出於敵方意料。

出其不意 其:代詞,對方;不意:沒有料到。趁對方沒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