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體裁 :文言文
作 者 :西漢的儒家學者劉向(另有明朝萬歷汪道昆所編的版本)
三個故事
孟母教子
(孟母三遷)
(原文)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bì]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於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ò,夏歷每月初壹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壹壹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釋文)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有壹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壹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說:“這不是我用來安頓孩子的地方!”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說:“這也不是我用來安頓孩子的地方!”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壹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壹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壹壹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可以用來安頓孩子呀!”
“孟母三遷”講的是孟母為了教育兒子成才,選擇良好的環境,為孟子創造學習條件的故事。早年,孟子壹家居住在城北的鄉下,他家附近有壹塊墓地。墓地裏,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每天都有人在這裏挖坑掘土。死者的親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頗為熱鬧。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強,對這些事情感到很新奇,他看到這些情景,也學著他們的樣子,壹會兒假裝孝子賢孫,哭哭啼啼,壹會兒裝著吹鼓手的樣子。他和鄰居的孩子嬉遊時,也模仿出殯、送葬時的情景,拿著小鐵鍬挖土刨坑。
孟母壹心想使孟子成為好讀書、有學問的人,看到兒子的這些怪模樣,心裏很不好受。感到這個環境實在不利於孩子的成長,認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決定搬家。不久,孟母把家搬到城裏。戰國初期,商業已經相當發達,在壹些較大的城市裏,既有坐商的店鋪,也有遠來做生意的行商。孟子居住的那條街十分熱鬧,有賣雜貨的,有做陶器的,還有榨油的油坊。孟子住家的西鄰是打鐵的,東鄰是殺豬的。鬧市上人來人往,絡繹不絕。行商坐賈,高聲叫賣,好不熱鬧。孟子天天在集市上閑逛,對商人的叫賣聲最感興趣,每天都學著他們的樣子喊叫喧鬧,模仿商人做買賣。
孟母覺得家居鬧市對孩子更沒有好影響,於是又搬家。這次搬到城東的學宮對面。學宮是國家興辦的教育機構,聚集著許多既有學問又懂禮儀的讀書人。學宮裏書聲朗朗,可把孟子吸引住了。他時常跑到學宮門前張望,有時還看到老師帶領學生演習周禮。周禮,就是周朝的壹套祭祀、朝拜、來往的禮節儀式。在這種氣氛的熏陶下,孟子也和鄰居的孩子們做著演習周禮的遊戲。“設俎豆,揖讓進退。”不久,孟子就進這所學宮學習禮樂、射禦、術數、六藝。孟母非常高興,就定居下來了。
孤兒寡母,搬壹次家絕非易事,而孟母為了兒子的成長,竟然接連三次搬遷,可見孟母深知客觀環境對於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常言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壹點在少年兒童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因此,創造良好的客觀環境雖然不是壹個人成才的唯壹條件,但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條件之壹。孟子以後既沒有選擇墨學、道學等曾經顯赫壹時的學說,又沒有像蘇秦等縱橫家那樣,從個人的權利思想出發,圖得個人平生的快意,而是偏偏選擇儒家學說作為他畢生奮鬥的事業,終於成為壹位在現實的人生中,不為壹己之身而謀,舍生取義,只為憂世憂人而謀國、謀天下的“聖人”,這與孟母早期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啟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它能改變人的思想行為。
買肉啖子
原文
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懷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買東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譯文
孟子少年時,有壹次東邊的鄰居殺豬,孟子問他的母親說:鄰居為什麽殺豬?孟母說:要給妳吃肉。孟母後來後悔了,說:我懷著這個孩子時,席子擺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這都是對他(孟子)的胎教,現在他剛剛懂事而我卻欺騙他,這是在教他不講信用啊。於是買了鄰居的豬肉給孟子吃,以證明她沒有欺騙.
孟母不僅重視客觀環境對少年孟子的影響,而且十分註重言傳身教,以自己的壹言壹行,壹舉壹動來啟發教育孟子。“買肉啖子”的故事,講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對孟子施以誠實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體現了:母愛是母親對子女的關心和愛護,例如把兒子由嬰兒期、兒童、青少年,直至成年,供書教學,關懷照顧等。
母愛很無私。
孟母是壹個教導有方,關心子女,言傳身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