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修齊治平的成語故事
修齊治平[xiū qí zhì píng]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出處:
修齊治平出於 《禮記·大學》。
譯文:
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於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國家,就要先整頓好自己的家;要整頓好家,就要先進行自我修養;要進行自我修養,就要先端正他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就要先使自己心意誠實;要使自己心意誠實,就要先充實知識;要充實知識,又取決於對天下事理的推究。對天下事理的推究之後,才能充實知識,獲得知識後 心意才能真誠,使自己心意誠實之後,才能端正自己的思想,端正自己的思想之後,才能進行自我修養,進行自我修養之後,才能整頓好家,整頓好家之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之後,才能使美德彰明於天下。從高高在上的天子壹直到平民百姓,無壹例外都要以修身養性作為人生的根本。
解釋:
修齊治平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指提高自身修為,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國家,安撫天下百姓蒼生的抱負,泛指倫理哲學(比如齊家的孝,治國的忠,平天下的義)和政治理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關系是互相促進的,但是以修身為基礎,所以中國理論以自身修養為主,註重人文關懷。
成語用法:
聯合式;作賓語、定語。
示例:
廖仲愷《孫文主義叢刊序》:“先生倡行易知難之說及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建國大綱,於修齊治平之道。”
② 成語知識點高考語文中560個常考易錯成語
1. 哀鴻遍野來:比喻 *** 源呼號、流離失所的災民到處都是。哀鴻,哀鳴的大雁,比喻悲哀呼號的災民。 2. 安步當車:古代稱人能安貧守賤。現多用以表示不乘車而從容不迫地步行。安,安閑。 3. 安土重還:安於本鄉本土,不願輕易遷移。重,看得很重。 4. 嗷嗷(áo)待哺(bǔ):形容受饑餓的悲慘遭情景。嗷嗷,哀號聲;哺,餵食。 5. 篳(bì)路藍縷:駕著柴車,穿著破舊的衣服去開辟山林。篳路,柴車。藍縷,破衣服。形容創作的艱苦。 6. 抱殘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進。 7. 白駒過隙:比喻時間過得很快,就駿馬在細小的縫隙前飛快地越過壹樣。白駒,駿馬。 8. 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驚慌。 9. 杯水車薪:用壹杯水去救壹車著了火的柴。比喻無濟於事。 10. 別無長(cháng)物:沒有多余的東西。形容窮困或儉樸。 11. 不足掛齒:不值得壹提。謙虛說法。 12. 不足為訓:不值得很為效法的準則。訓,準則。 13. 不可理喻:沒法跟他講道理。形容蠻橫或固執。比喻,使明白。 14. 不脛而走:比喻消息傳得很快。脛,小腿。 15. 不孚眾望:不能使群眾信服。孚,使人信服。
③ 修齊治平的詞語應用
儒家用語。“修”,指修身;“齊”,指齊家,“治”,治國,“平”,專平天下。他們以“修身”為屬中心,強調個人道德修養與治國、平天下的壹致性,主張由近及遠,由己及人,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作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形成封建倫理政治哲學的整個體系。這樣,儒家的道德論便更加系統化、理論化。
④ 修齊治平成語
修齊治平
[讀音][xiū qí zhì píng]
[解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略語。《禮記·大版學》:“古之欲明明德權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主張先進行內心道德修養,然後推廣開來由己及人,由近及遠,進而由家及國的儒家理論。
[出處]《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⑤ 修齊治平的成語用法
聯合式;作賓語、定語。
示例: 廖仲愷《孫文主義叢刊序》:“先生倡行易知難之說及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建國大綱,於~之道。”
⑥ 修齊治平的意思是什麽
修齊治平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指提高自身修為,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國內家,安撫天下容百姓蒼生的抱負,泛指倫理哲學和政治理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關系是互相促進的,但是以修身為基礎,所以中國理論以自身修養為主,註重人文關懷。
修齊治平是聯合式;作賓語、定語。發音:xiū qí zhì píng。修齊治平是漢語詞語,出於 《禮記·大學》。
(6)修齊治平知識點成語總結擴展閱讀
詞語應用:儒家用語。“修”,指修身;“齊”,指齊家,“治”,治國,“平”,平天下。他們以“修身”為中心,強調個人道德修養與治國、平天下的壹致性。
修齊治平主張由近及遠,由己及人,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作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形成封建倫理政治哲學的整個體系。這樣,儒家的道德論便更加系統化、理論化。
⑦ 含 治平 的成語有哪些
修齊治平
拼音: xiū qí zhì píng
解釋: 泛指倫理哲學和政治理論。
出處: 西漢·戴內聖《禮記·大容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舉例造句: 先生倡行易知難之說及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建國大綱,於修齊治平之道。 廖仲愷《孫文主義叢刊序》
拼音代碼: xqzp
近義詞: 治國齊家
用法: 作賓語、定語;泛指倫理哲學和政治理論
⑧ 關於修齊治平的文章怎麽寫
成語 修齊治平 解釋 精煉意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泛指倫理哲學和政治理論。 出處 《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修齊治平》譯文: 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於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國家的人,要先整頓好自己的家;要整頓好家的人,要先進行自我修養;要進行自我修養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要先端正自己的思想,就要先使自己心意誠實;要先使自己心意誠實,就要先明白吉兇善惡的原理;要先明白吉兇善惡的原理,又取決於對天下事理的推究。對天下事理的推究後明白吉兇善惡的原理,明白吉兇善惡的原理後使自己心意誠實,使自己心意誠實後端正自己的思想,端正自己的思想後進行自我修養,進行自我修養後整頓好家,整頓好家後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使美德彰明於天下。從高高在上的天子壹直到平民百姓,無壹例外都要以修身養性作為人生的根本。 個人建議:在字面上的理解。就是簡單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九個字!修身:修養自身;齊家:和諧家庭;治國:管理壹個集體;平天下:安定天下,達到國泰君安的境界。。壹般情況下,都是在文章用的最多的就是 前面“修身、齊家”4個字。。而後面“治國、平天下”5個字卻是壹種大的範圍。。如何在文章中突出這9字的主題。。建議妳以前4字為中心,而後面的5個字 是根據前面的4字所引申出來的壹種大範圍的議論。。提議妳以壹種議論的方式去寫作。。
⑨ 加強政治理論學習用那個成語總結較好
政治課本的閱讀方法課本是學生學習、閱讀的根本,是高考題目答案的依據。“學生的智力發展,則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學生的課本閱讀能力,不僅對學生當前學習成績的提高有利,對學生的高考有利,而且對學生今後的終身發展也很有利。學生應該充分使用好政治課本這個“本本”,在政治課的學習過程中,培養自己閱讀政治課本的能力,學會閱讀、理解政治課本知識的策略和方法。1、劃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許多政治名詞概念,表面看好象很復雜,但只要我們運用劃分句子成分的法,就能迅速地、準確地、全面地加以理解。例如,對於高二政治第二課第壹節第壹框中的重點名詞“聯系”(“聯系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關系。”),運用句子成分劃分的法,就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加以理解:(1)主幹成分:“聯系是關系”。簡單地說,聯系就是關系。這種“化繁為簡”的法,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地掌握“聯系”這個哲學名詞概念的要義。(2)第壹修飾詞:“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因此,並不是所有的關系都是聯系。也就是說,聯系是有條件的,並不是任何“關系”都是“聯系”,只有那些“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關系”才是“聯系”。這樣,我們就能幫助學生準確地理解“聯系”這個哲學名詞概念的內涵。(3)第二修飾詞:“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這表明兩層意思:聯系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是人們強加的,因而,“聯系”具有“客觀性”;聯系不僅存在於事物內部,也存在於事物外部,因而聯系具有“普遍性”。這樣,我們也就能幫助學生全面地理解了“聯系”這個哲學名詞概念的外延。2、區分易混詞——準確地理解知識點。俗話說:“壹字值千金”,所以“讀書須仔細”。這些年高考的選擇題和辨析題,有些題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詞上做文章,用來檢查學生是否對知識準確地掌握。例如,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A﹒團結—批評—團結B﹒大小民族壹律平等C﹒各民族***同繁榮D﹒在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1990年全國高考題這是壹道十分簡單的單項選擇題,正確答案是D。但是,據當年的統計,仍然有28.2%的學生做錯。其做錯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沒有區分清楚“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和“原則”(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同繁榮)。“決定”與“影響”、“根據”與“條件”、“主要”與“全部”、“原則”與“政策”等,就屬於易混詞。課本在知識敘述上,常使用這些詞把知識點準確地加以界定。在學習中,我們應該時常註意課本上的這些易混詞,區分易混詞、準確地把握知識點。3、抓住近義詞——培養信息轉換能力。信息轉換能力是壹種非常重要的思維能力。在近幾年的高考題中,都有壹些材料題,要求閱讀後完成壹定的題目。這種題就屬於檢測信息轉換能力的題目。在這種題目中,往往有壹些通俗的詞語,其實就對應著我們高中三個年級的政治課本中的政治名詞概念。重點、中心、關鍵、首要,這四個名詞與“主要矛盾”就是“近義詞”;主流、大局、方向,這三個名詞與“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義詞”……在教學中,對於這些近義詞,我們可以在課本上做好旁批,準確地理解知識點。例如:“2001年12月10,中國正式成為了WTO的成員。回顧過去,15年艱難談判中最大的困難是中美談判。中國需要WTO,WTO也需要中國。中國 *** 在談判中始終堅持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只能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加入WTO,從而維護了我國的國家利益,獲得了令人滿意的雙贏結局。加入WTO,有機遇,也有挑戰,有利也有弊,但總體上機遇大於挑戰,利大於弊。”“請問,上述材料體現了哪些哲學道理?”2002年某市高二上期期末統考題對於上述題目,運用“咬文嚼字”的法,把材料中的詞句轉換成“政治術語”,就能比較好地作答。材料中,①“成為了”→“發展”→發展的觀點;②“艱難”→“曲折”→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觀點;③“最”→“主要”→抓主要矛盾的觀點;④“也”→“聯系”→聯系的觀點;“只能”→“特殊”→矛盾的特殊性原理;⑤“雙贏”→“***存”→對立統壹的觀點。⑥“利、弊”→“壹分為二”→全面看問題的觀點;⑦“利大於弊”→兩點之中有重點的觀點。4、註意對應詞——學得靈活。“主要”對應“次要”、“現象”對應“本質”、“物質”對應“意識”、“主觀”對應“客觀”、“正確”對應“錯誤”……我們首先就應該充分註意教材在表述中的對應詞,在課本上做好批註。這樣,就能起到舉壹反三、觸類旁通、靈活運用的目的。例如,高壹政治課本第二課寫到:“在現代商品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主要是依靠市場調節實現的”。因為“主要”對應“次要”,所以,課本上那句話的言下之意是,市場調節不是資源配置的唯壹實現方式。那麽,我們可以進行這樣的思考:另外還有什麽其它的實現方式呢?——國家的宏觀調控。這樣,就初步地、靈活地把握了市場調節和宏觀調控的辯證關系。5、重讀關鍵詞——抓住知識重點。所謂“關鍵詞”,就是指課文中寓意深刻,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質屬性或特征的壹些詞語。最、首要、前提、基礎、基本、關鍵、核心、主要、主導、實質、本質、根本、根源、標誌、目標、目的、原則、源泉、決定、第壹,等等,就屬於“關鍵詞”。教材中的關鍵詞是很多的,它們在課文中起到畫龍點睛的重要作用。在學習中,我們可以采用在課本上對關鍵詞劃上點、線、圈、勾等著重號,或用彩色把關鍵詞加以突出。6、尋找反義詞——正確理解知識點。任何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學會從對立面去觀察事物,能使我們對事物的認識更加準確。專家在編寫教材時,為了對概念、觀點、原理等進行準確的表達,壹般都是使用壹些精確的詞語。我們在閱讀時,應該使用反義詞的方法,準確地理解課本中的知識點、觀點和原理,進而培養辯證思維。例如,“市場經濟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壹種有效形式”。這是壹句黑體字,是重點知識,是壹個重要觀點。在這句話中,是“壹種”,不是“唯壹”。優化配置資源的有效形式,除了“市場調節”外,那還有“宏觀調控”。是“有效”,不是“無效”,是“優化”,不是“劣化”。通過這樣的分析,對“資源配置”就有了壹個全面的印象、對“市場調節”就有了壹個準確的理解。7、重視“引言”——註意前後兩課之間的聯系。現行政治課教材,每壹課都有壹個引言。這個引言,既概括了該課的主要內容和要求,也言簡意賅地點撥了該課與前壹個課之間的有機聯系。重視引言,能幫助我們在宏觀上把握知識板塊之間的聯系,對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例如,高壹政治課本上冊第四課的引言。這個引言的第壹和第二句話是:“企業是最重要的市場主體,也是國民經濟的細胞。各個行業分屬於不同的產業,不同的產業構成國民經濟的整體。”引言的這兩句話,言簡意賅地講了三層意思:壹,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細胞;二,國民經濟的產業構成——三大產業;三,第三課(企業)和第四課(產業和勞動者)之間的聯系——各個行業分屬於不同的產業。因此,我們不要忽視每壹課的引言。8、板書標題——使學習“綱舉目張”。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標題,就統領了課文的主要內容。課(單元)有課(單元)的標題,節有節的標題,框有框的標題。抓住各種標題,就把握了課本內容最主要的東西。把各種標題“串”起來,就能起到“綱舉目張”的效果。因此,在學習中,不能忽視各種標題,最好用彩色把各種標題加以突出。在學習、復習時,把各種標題“串”起來,既能對知識起統領作用,又能把知識梳理清楚,還能訓練思維和敘述的條理性。9、區別字體——吃透知識點。現行政治課教材,在編寫體例上,有三種字體:黑體字、宋體字和小字。黑體字是重點。宋體字是黑體字的延伸,它與黑體字壹起構成了課本的正文。小字是對重點和正文的補充說明,它與旁邊的名言警句、語錄、諺語等壹起對重點知識起輔助作用。閱讀時,我們既要區別不同字體的字的作用,又要把它們聯系起來進行思考。這樣,既能熟悉教材,又能激活思維,從而把知識點吃透。10、層層追問——發散思維。壹般地,政治課本上的每句話,都有它的前因後果。我們閱讀政治課本時,必須把每句話同前後句、前後段、前後節、前後課的內容聯系起來。具體方法是:圍繞確立的中心(段意、框標題、節標題、課標題或其他),不斷地對自己提出相應的“是什麽”、“為什麽”、“怎麽”等類問題。這樣,壹句話就誕生幾句話,壹段就擴展成幾段。這樣,前後知識的聯系也就越緊密清楚了,思維也就得到了發散。11、邏輯推理——理清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在新課的學習時,應盡可能地從舊知識推出新知識。在舊課的復習時,應探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系。這不僅符合人對事物的認識規律,而且能建立起知識網絡,便於對知識的記憶。12、帶問閱讀——對課文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從而使閱讀變成壹個有準備的、批判性的、註意力高度集中的過程。這樣,既可以提高閱讀的效果,又可以提高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13、聯系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培養政治意識。政治課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屬於意識形態的範疇。政治課源於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必須為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服務。用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來說明政治課本上的觀點、原理,或用政治課本上的觀點、原理去說明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就能把政治課本教活,把政治課本讀活。14、聯系自己的生活情況——加強說服力。聯系自己的親身經歷,去說明政治課本上的觀點、原理,具有較強的說服力。15、聯系教材提供的材料——熟悉教材。專家在編寫政治課本時,為了證明所敘述的觀點、原理,在教材中引用了壹些材料、漫畫、語錄、諺語、名言警句等。不管這些材料是否過時,它都能在壹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對課本的理解。把課本正文中的觀點與這些材料進行聯系、思考,這樣能熟悉課本,加強對相應知識點的掌握。16、聯系其他學科知識點——拓寬綜合視野。用其它學科的知識幫助學生理解政治課本上的內容;用政治課本上的知識去解釋其他學科的知識,能夠突破難點,培養綜合能力。我們的政治學習應該有這方面的大視野。17、概括段意——培養概括能力。壹個段落,往往就講解壹個問題。概括段落大意,不僅能理解知識,還能培養概括能力。政治課文的每壹段文字,都是由幾個不同但又相聯系的句子組成。壹般地,第壹句或最後壹句往往概括了該段的段落大意或觀點。在閱讀政治課文時,首先應留心第壹句或最後壹句。但有時整段並沒有壹個明顯的句子可以概括出該段的段意。這時,就要求我們用精練的壹個詞或句子把該段的大意概括出來。這樣,對這壹整段的內容就大致清楚了。例如,對於現行的高壹政治教材:“由於市場的作用不是萬能的,也不是完美無缺的,所以,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不僅要求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而且需要有國家的宏觀調控。只有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才能克服市場的種種缺陷,把‘有形的手’與‘無形的手’結合起來,保證市場經濟健康、有序地發展。”這壹段講了壹個什麽問題。通過“概括段意”的法,就能得出“宏觀調控的必要性”這個問題。18、劃分層次——培養分析能力。課本在知識的敘述上,有時對壹個問題的講解往往要從幾個層面或從幾個角度去進行。我們應該逐層逐層地深入理解。例如,對於現行高壹政治課教材,我們提出了“宏觀調控的必要性”的問題之後,應該緊接著思考:“宏觀調控的必要性有哪些表現呢?”這個問題。在這個問題的指引下,回到教材的那個自然段中去進行層次分析,很快地,完整的答案就會出來:①市場的作用不是萬能的;②也不是完美無缺的;③才能保證市場經濟健康、有序地發展。這樣,關於“宏觀調控的必要性”的問題,通過閱讀掌握了。19、構建圖表——幫助記憶。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知識體系,壹個單元也有其知識體系。構建知識體系圖表,把“厚書”變成“薄書”,既培養了概括整理能力,又培養了學習、記憶方法。但要註意,這壹步與前面的方法是不同的。它不是鉆研理解知識的細節,而是側重與整理知識體系。這壹步,必須自己動手,不能把參考書上的知識結構圖表照抄壹遍。通過總結知識體系,構建知識結構圖表,不但可以從頭到尾地把知識復習壹遍,還培養了動手能力。20、理清線索——減輕記憶負擔。政治課的每個框題、每節、每課乃至全書,都有其敘述的線索,理清線索,從宏觀上掌握知識。如,高壹的《經濟常識》(上、下冊),全書是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主線,依“市場經濟壹般——市場經濟特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樣的三部分來編寫的。壹、二課為基礎部分,包括商品經濟基本理論、市場經濟壹般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三至八課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具體內容。(上下冊)全書研究的對象是市場經濟關系及其調節。所以,教材在橫向結構上,介紹了:市場客體、市場主體、市場構成、市場法規、宏觀調控等市場經濟的五大構成要素;教材在縱向上,以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特別是居民個人)為中心,介紹了: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市場經濟的四大環節。21、易混歸類——培養辨別能力。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往往就是考點,這些知識點往往在選擇題和辨析題中出現。這種題目的難度較大,只有對課本知識掌握得十分紮實,才不容易做錯。例如,關於價值的表現形式的問題,高壹課本有兩處,是分別出現的。壹處是“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另壹處是:“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是價格的基礎”。記得上海市在單獨命題高考時,就在價值的表現形式這個問題上曾經考過壹道選擇題,結果得分率很低。又比如,《政治常識》中有:“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四種說法,雖然都是“代表大會”,但卻是最容易混淆的。再比如:“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三種說法,分別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 *** 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雖然都是“政治制度”,但也是容易混淆的。在學習中,對類似容易混淆的知識進行歸納、辨別,並進行練習。在新課學習時,要對前面的舊知識與剛學的新知識進行對比,找出其區別。學完壹冊後,應該對全本書中與同壹個詞有關的知識點進行歸納(如關於“表現”、關於“基礎”、關於“條件”、關於“制度”等等)。這樣,不但能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理解,還能培養思維的深刻性。22、“濃縮”知識——便於記憶。作為教材的課本,在闡述理論問題時,當然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力求作到全面。在對其中的壹個角度進行敘述時,又必須“擺事實,講道理”,力求作到深刻。在每壹句話的表述上,還必須清楚明白,力求作到準確。這樣壹來,對於壹個問題,教材就可能出現較大的篇幅,看上去比較“繁雜”。例如,高壹政治課本上冊“發展農業”部分,壹***12個自然段和壹個資料卡。這麽多的篇幅,實際上就講了壹個問題:我國農業的出路——必須走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道路。而且,教材對這個問題的每壹個要點首先都是使用壹句比較長的句子來表述,然後又用壹個自然段進行闡述,再用壹個小字的自然段來對其補充說明。初學的時候,給人的感覺就好象是“霧裏看花”、“大海撈針”,記憶起來很費勁。這就要求我們進行概括,“化繁為簡”。我們必須首先“咬文嚼字”地把課本讀準、聯系“實際”地把課本讀活(讀“厚”)。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必須用“濃縮”的法,將教材12個自然段的內容(壹個問題,五個要點)“濃縮”為幾句便於理解、記憶的“順口溜”(把課本讀“薄”)。例如,對上面我國農業的出路問題,我們可以用這樣的“順口溜”來幫助學生理解、概括和記憶:“‘三高農業’如何走,政策、科技、投入必須有。產業化經營很重要,鄉鎮企業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