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出壹口
拼音:rú chū yī kǒu
解釋:象從壹張嘴裏說出來的。形容許多人說法壹樣。
出處:《韓非子·內儲說下》:“州侯相荊,貴而主斷,荊王疑之,因問左右,左右對曰‘無有’,如出壹口也。”
示例:殺傷疾患,十室九空。百姓怨嗟,~。 ★唐·韓愈《黃家賊事宜狀》
近義詞:眾口壹詞、異口同聲
反義詞:眾說紛紜
語法:作謂語;形容許多人說法壹樣
壹口不能著兩匙
拼音:yī kǒu bù néng zhuó liǎng chí
解釋:匙:湯匙。壹張嘴同時要吃兩把湯匙裏的食物。比喻貪多
出處:宋·範成大《丙午新正書懷》詩:“口不兩匙休足榖,身能幾屐莫言錢。”自註:吳諺雲:“壹口不能著兩匙。”
近義詞:壹口兩匙
語法:作賓語、定語;指貪多
壹口吃個胖子
拼音:yī kǒu chī gè pàng zi
解釋:吃壹口飯長成壹個胖子。比喻急於求成。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四回:“可是人家說的:胖子也不是壹口兒吃的。”
示例:學習要腳踏實地,壹步壹個腳印,不要期望~。
壹口道破
拼音:yī kǒu dào pò
解釋:道:說;破:揭穿。壹句話就說穿了。
出處:元·李道純《滿庭芳·寂寞山居》詞:“壹言明說破,起初下手,先煉三三。”
示例:問來問去,不等他說,我便~。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
壹口兩匙
拼音:yī kǒu liǎng chí
解釋:比喻貪多。
出處:宋·範成大《丙午新正書懷》詩:“口不兩匙休足谷,身能幾屐莫言錢。”
近義詞:壹口不能著兩匙
語法:作賓語、定語;指貪多
壹口三舌
拼音:yī kǒu sān shé
解釋:比喻嘮叨、話多。
出處:漢·焦延壽《易林》卷十:“壹口三舌,相妨無益。”
近義詞:嘮嘮叨叨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話多
壹口頌歌
拼音:yī kǒu sòng gē
解釋:壹口:異口同聲。眾口壹詞,同唱頌歌。
出處:《新唐書·張玄素傳》:“陛下向平東都,曾觀廣殿,皆撤毀之,天下翕然,壹口頌歌。”
壹口所敵
拼音:yī kǒu suǒ dí
解釋:壹口:壹席話。壹席話就阻止了敵方的進攻。
出處:晉·左思《魏都賦》:“四海齊鋒,壹口所敵,張儀、張祿亦足雲也。”
壹口同聲
拼音:yī kǒu tóng shēng
解釋:猶壹口同音。
出處:清·劉鶚《老殘遊記》第六回:“因天時尚早,復到街上訪問本府政績,竟是壹口同聲說好。”
近義詞:壹口同音、異口同聲
反義詞:人多口雜、眾說紛紜
語法:作謂語、定語;用於說話等
壹口同音
拼音:yī kǒu tóng yīn
解釋:猶言眾口壹詞。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壹回:“所以聽得周三說了壹句,大家就壹口同音說,以義氣為重。”
示例:這時又圍上許多戰士,~說:‘誰說不是?我們永遠忘不了妳。’ ★楊朔《錦繡山河》上篇七
近義詞:壹口同聲、異口同聲
反義詞:人多口雜、眾說紛紜
語法: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說話等
壹口吸盡西江水
拼音:yī kǒu xī jìn xī jiāng shuǐ
解釋:原是壹氣呵成、貫通萬法的意思。後比喻過於性急,想壹下子就達到目的。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待汝壹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近義詞:壹氣呵成
語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人操之過急
壹口咬定
拼音:yī kǒu yǎo dìng
解釋:壹口咬住不放。比喻堅持壹個廉潔,再不改口。
出處: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十回:“先把住持僧慧修,嚴行審訊,問他將李國斌藏在何處,慧修壹口咬定不認得李國斌。”
示例:老山東搖搖頭,~:“不用看,我心裏有數!我家的秤老輩用的,十四兩頂新秤壹斤,錯不了。” ★馮德英《迎春花》第十壹章
反義詞:不置可否
歇後語:狗咬屁股
語法:作謂語、狀語;指肯定
壹口壹聲
拼音:yī kǒu yī shēng
解釋:猶口口聲聲。
出處:《金瓶梅詞話》第七回:“西門慶那裏肯,壹口壹聲只叫‘姑娘請受禮。’”
示例:每到壹處先替他向人報告,說這位就是唐觀察;有些扯順風旗的,亦就~的觀察。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五回
近義詞:口口聲聲
語法:作定語、狀語;用於書面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