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不恥下問的用法不恥下問正確用法

不恥下問的用法不恥下問正確用法

不恥下問,意思為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少的人請教,形容謙虛好學。這個成語來源於《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下面我整理了關於不恥下問用法的內容,來看看吧。

不恥下問的用法

用 法 :動賓式;作主語、謂語、賓語;含褒義,形容虛心求教

近義詞: 不矜不伐、謙虛謹慎、功成不居

反義詞 :好為人師、驕傲自滿、居功自傲

造 句:我們學習要有不恥下問的精神,善於並且敢於向別人學習。

示 例 :真正的大學問家,在學術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斷完善認知,有時甚至不恥下問,全方位的汲取營養。

語 法:動賓式;作主語、謂語、賓語;含褒義,形容虛心求教

不恥下問成語故事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歷代封建統治者都遵奉他為天生的最有學問的?聖人?。然而孔子認為:?余非生而知之者,(無論什麽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問:?孰謂鄒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知禮也。'?

太廟,是國君的祖廟。孔子去太廟參加魯國國君祭祖的典禮。他壹進太廟,就向人問這問那,幾乎每壹件事都問到了。當時有人譏笑他:?誰說?鄒人之子,懂得禮儀?來到太廟,什麽事都要問。'?(鄒,當時縣名,孔子出生地,在今山東曲阜縣東南十裏西鄒集。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做過鄒縣的縣官,所以當時有人管孔子叫?鄒人之子?,意即鄒縣縣官的兒子。)孔子聽到人們對他的議論,答道:?我對於不明白的事,每事必問,這恰恰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衛國大夫孔圉聰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是個非常謙虛的人。在孔圉死後,衛國國君為了讓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好學的精神,因此特別賜給他壹個?文公?的稱號。後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有壹次,他問孔子說:?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傑出的人還很多,憑什麽賜給孔圉?文公?的稱號?孔子聽了微笑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腦筋聰明又靈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對方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他都會大方而謙虛的請教,壹點都不因此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並不會不恰當?。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終於服氣了。

成語?不恥下問?就是從孔子的這句話來的。現在我們用來形容壹個人謙虛、好學,真誠地向別人提問請教,不恥下問。

不恥下問成語示例

示例 :閣下既不恥下問,弟先須請教宗旨何如? ◎清?劉鶚《老殘遊記》第七回

譯:清?劉鶚《老殘遊記》第七回 真正的大學問家,在學術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斷完善認知,有時甚至不恥下問,全方位的汲取營養。

造句:不恥下問是我們都需要學習的精神,這也是勇敢正確的表現。

《李生論善學者》:王生好學而不得法。其友李生問之曰:?或謂君不善學,信乎?王生不說,曰:?凡師之所言,吾悉能誌之,是不亦善學乎?李生說之曰:?孔子雲?學而不思則罔?,善學貴善思,君但誌之而不思之,終必無所成,何以謂之善學也?王生益慍,不應而還走。居五日,李生故尋王生,告之曰:?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者從,冀聞道也。余壹言未盡,而君變色以去,給予拒人千裏之外,豈善學者所應有邪?學者之大忌,莫逾自厭,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雖欲改勵,恐不及矣!?王生驚覺,謝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請銘之座右,以昭炯戒。?[3]

譯文: 王生好學,但沒有方法。他的朋友李生問他說:?有人說妳不善於學習,是真的嗎?王生(對此感到)不高興,說:?凡是老師所講的,我都能記住它,這不也是善於學習嗎?李生勸他說:?孔子說過?學習,但是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壹無所得?,學習重在善於思考,妳只是記住老師講的知識,但不去思考,最終壹定不會有什麽成就,憑什麽說妳善於學習呢?王生更惱火,不對李生的話做任何應答,轉身就走了。

過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訴他說:?那些善於學習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當成恥辱,學習別人好的地方,希望聽到真理啊!我的話還沒說完,妳就變了臉色離開,幾乎要拒絕人千裏之外,難道是善於學習的人所應該具有的(態度)嗎?學習最忌諱的事,沒有超過滿足於自己所學的知識的,妳為什麽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等年紀大了,貽誤了歲月,即使想改過自勉,恐怕也來不及了!?王生這才醒悟過來,道歉說:?我真不聰明,現在才知道妳說得對。請允許我把妳的話當作座右銘,用作醒目的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