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修飾太陽的四字成語

修飾太陽的四字成語

烈日炎炎、

日薄西山、

日中則昃、

驕陽似火、

日上三竿、

日升月恒、

火傘高張、

旭日東升、

如日中天、

如日方中

白駒過隙 白駒:白色駿馬,比喻太陽;隙:縫隙。象小白馬在細小的縫隙前跑過壹樣。形容時間過得極快。

出處:《莊子·知北遊》“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卻,忽然而已。”

白兔赤烏 月亮和太陽的代稱。多借指時間。

出處:唐·白居易《勸酒》詩:“天地迢迢自長久,白兔赤烏相趁走。”

蔽日幹雲 擋住太陽,直沖雲霄。形容十分高大。

出處:唐·張文成《遊仙窟》:“於時金臺銀闕,蔽日幹雲。”

蔽日遮天 遮住了天空和太陽。形容遮蓋的範圍非常寬廣。

出處:北魏·酈道元《水經註·江水》:“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崖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

辨日炎涼 古代傳說中辯論太陽離地遠近的故事。後以之形容兒童的聰明早慧。

出處:《列子·湯問》:“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壹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壹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

冰山易倒 冰山遇到太陽就消溶,容易倒塌。比喻不能長久依賴的靠山。

出處:《蝴蝶媒》第十三回:“那越公雖待我不薄,奈他年壽無多,冰山易倒,未可久留。”

撥雲睹日 撥開雲彩看見太陽。形容受到啟發,思想豁然開朗,或比喻見到光明,大有希望。同“撥雲見日”。

出處:語出《晉書·樂廣傳》:“[衛瓘]見廣而奇之……命諸子造焉,曰:‘此人之水鏡,見之瑩然,若披雲霧而睹青雲者也。’”

撥雲見日 撥開烏雲見到太陽。比喻沖破黑暗見到光明。也比喻疑團消除,心裏頓時明白。

出處:《晉書·樂廣傳》:“此人之水鏡,見之瑩然,若披雲霧而睹青天也。”

補天浴日 這是指女媧煉五色石補天和羲和給太陽洗澡兩個神話故事。後用來比喻人有戰勝自然的能力。也形容偉大的功業。

出處:《淮南子·覽冥訓》:“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又《山海經·大荒南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於甘淵。”

長繩系日 系:拴,縛。用長繩子把太陽拴住。比喻想留住時光。

出處:晉·傅玄《九曲歌》:“歲暮景邁群光絕,安得長繩系白日。”

道遠日暮 暮:太陽落山。道路很遙遠,而且太陽西沈了。比喻還有很多事要做,可時間不多了。

出處:《吳子·料敵》:“六曰:道遠日暮,士眾勞懼,倦而未食,解甲而息。”

東兔西烏 兔、烏:古代神話傳說中說,月亮裏有玉兔,太陽裏有三足金烏,所以用烏、兔代表日月。月亮東升,太陽西落。表示時光不斷流逝。

出處:宋·吳潛《瑞鶴仙》:“愁高悵遠。身世事,但難準。況禁他,東兔西烏相逐,古古今今不問。”

東曦既駕 曦:曦和,神話中駕日車的神。指太陽已經在東方升起。比喻驅散黑暗,光明已見。同“東曦既上”。

冬日可愛 如同冬天裏的太陽那樣使人感到溫暖、親切。比喻人態度溫和慈愛,使人願意接近。

出處:《左傳·文公七年》:“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杜預註“冬日可愛,夏日可畏。”

冬日夏雲 冬天的太陽,夏天的雲層。比喻人態度溫和可親,使人願意接近。

出處:宋·陳恬《程伯淳贊》:“本以正身,改德溫溫,如冬之日,如夏之雲。”

鳳鳴朝陽 朝陽:早晨的太陽。鳳凰在早晨的陽光中鳴叫。比喻有高才的人得到發揮的機會。

出處:《詩經·大雅·卷阿》:“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

浮雲蔽日 浮雲遮住太陽。原比喻奸佞之徒蒙蔽君主。後泛指小人當道,社會壹片黑暗。

出處:漢·陸賈《新語·慎微》:“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

幹雲蔽日 幹:沖;蔽:遮擋。沖上雲霄,擋住太陽。形容樹木或建築物高大。

出處:《後漢書·丁鴻傳》:“幹雲蔽日之木,起於蔥青。”

光天化日 光天:最大的天,大白天;化日:生長萬物的太陽。原形容太平盛世。後比喻大家看得非常清楚的場合。

出處:《尚書·益稷》:“帝光天之下,至於海隅蒼生。”《後漢書·王符傳》:“化國之日舒以長,故其民閑暇而力有余。”

赫赫之光 赫赫:顯著貌。原指太陽的光明亮清晰。後比喻人享有很高的威望和聲勢。

出處:漢·楊雄《法言·五百》:“赫赫乎日之光,群目之用也。”

黃綿襖子 比喻冬天的太陽。

出處: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壹:“壬寅正月,雨雪連旬,忽爾開霽。閭裏翁媼相呼賀曰:‘黃綿襖子出矣。’”

揮戈反日 揮舞兵器,趕回太陽。比喻排除困難,扭轉危局。

出處:《淮南子·覽冥訓》:“魯陽公與韓構難,戰酣日暮,援戈而偽(揮)之,日為之反三舍。”

揮戈返日 將戈壹揮,可以使西下的太陽回轉過來。①比喻留連光景,希望白天能夠延長。②後常用以形容有能夠排除困難,扭轉危局的雄才大略。

揮戈回日 揮舞兵器,趕回太陽。形容力挽危局。

出處:西漢·劉安《淮南子·覽冥訓》:“魯陽公與韓構難,戰酣,日暮,援戈而揮之,日為之反三舍。”

揮戈退日 揮舞兵器,趕回太陽。形容力挽危局。同“揮戈反日”。

揮日陽戈 猶言揮戈反日。揮舞兵器,趕回太陽。形容力挽危局。

回光返照 指太陽剛落山時,由於光線反射而發生的天空中短時發亮的現象。比喻人死前精神突然興奮。也比喻事物滅亡前夕的表面興旺。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黃龍南禪師法嗣》:“諸禪德若能壹念回光返照,到自己腳跟下,褫剝究竟,將來可謂洞門豁開,樓閣重重,十分普視,海會齊彰。”

火傘高張 火傘:比喻夏天太陽酪烈;張:展開。形容夏天烈日當空,十分炎熱。

出處:唐·韓愈《遊青龍寺贈崔太補闕》詩:“光華閃壁見神鬼,赫赫炎官張火傘。”

皎如日星 皎:潔折光亮。像太陽、星星壹樣潔白光亮。形容十分明顯。

出處:宋·邵伯溫《邵氏聞見後錄》第五卷:“春秋大義數十,皎如日星,不容遺忘。”

皎陽似火 皎:白而亮。太陽像火壹樣燃燒。多形容夏日的炎熱。

開雲見日 開:散開。拔開雲霧,見到太陽。比喻黑暗已經過去,光明已經到來。也比喻誤會消除。

出處:《後漢書·袁紹傳》:“曠若開雲見日,何喜如之!”

誇父逐日 誇父:古傳說中的人名。誇父拚命追趕太陽。比喻人有大誌,也比喻不自量力。

出處:《列子·湯問》:“誇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際。渴欲 得飲,赴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

狂犬吠日 瘋狗對著太陽亂叫。比喻壞人自不量力地叫囂。

出處: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聞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則犬吠。”

葵藿傾陽 葵:葵花;藿:豆類植物的葉子。葵花和豆類植物的葉子傾向太陽。比喻壹心向往所仰慕的人或下級對上級的忠心。

出處: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葵藿傾太陽,物性固難奪。”

噴薄欲出 噴薄:湧起,上升的樣子;欲:將要。形容水湧起或太陽初升時湧上地平線的樣子。

出處: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壹輪朝日。”

日薄西山 薄:迫近。太陽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經衰老或事物衰敗腐朽,臨近死亡。

出處:晉·李密《陳情表》:“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日出三竿 太陽升起來離地面已有三根竹竿那樣高。約為午前八、九點鐘。形容天已大亮,時間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出處:《南齊書·天文誌上》:“永明五年十壹月丁亥,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黃,日暈,虹抱珥直背。”

日高三丈 猶日上三竿。形容太陽升得很高,時間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出處:明·湯顯祖《南柯記·錄攝》:“日高三丈,還不見六房站班,可惡可惡!”

日落西山 太陽快要落山。比喻人到老年將死或事物接近衰亡。

出處:《上唐書·音樂誌》:“‘棲鳥夜飛’,沈攸之元微五年所作也。攸之未敗前,思歸京師,故歌和雲:‘日落西山還去來。’”

日上三竿 太陽升起有三根竹竿那樣高。形容太陽升得很高,時間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出處:《南齊書·天文誌上》:“永明五年十壹月丁亥,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黃。”唐·韓愈《歲華紀麗》卷壹:“日上三竿。古詩雲:日上三竿風露消。”

日升月恒 恒:音“更”,月上弦。如同太陽剛剛升起,月亮初上弦壹般。比喻事物正當興旺的時候。舊時常用作祝頌語。

出處:《詩經·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日已三竿 形容太陽升得很高,時間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同“日上三竿”。

出處:明·王錂《春蕪記·探遺》:“妳看日已三竿,且到佛殿前探望壹回何如?”

日月合璧 指地球進入太陽與月球之間或月球進入地球與太陽之間所發生的現象。“日月合璧”在朔發生日食,在望發生月食。

日月如梭 梭:織布時牽引緯線的工具。太陽和月亮象穿梭壹樣地來去。形容時間過得很快。

出處:宋·趙德麟《侯鯖錄》卷二:“織烏,日也,往來如梭之織。”

日月無光 連太陽和月亮都失去了光彩。比喻極其黑暗。

日月重光 重光:重放光芒。太陽月亮重放光芒。比喻經過壹番動亂後出現新的清明局面。

出處:《尚書·顧命》:“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三國魏·繆襲《魏鼓吹曲》:“日月為重光。”

日昃不食 太陽已偏西還不吃飯。形容專心致誌,勤勉不懈。

日昃旰食 太陽偏西天色晚了才吃飯。形容勤於政事。

日昃忘食 太陽已偏西還顧不上吃飯。形容專心致誌,勤勉不懈。

日中必彗 彗:曬幹。太陽到中午正好曬東西。比喻做事應該當機立斷,不失時機。

出處:《六韜·文韜·守土》:“日中必彗,操刀必割。”

日中為市 日中:太陽當頭,指正午;市:做買賣。中午進行交易做生意。原指古代物物交換的集市方式。後也形容偏僻地區的商業活動情形。

出處:《易·系辭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日中則昃 昃:太陽偏西。太陽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比喻事物發展到壹定程度,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

出處:《易·豐》:“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乎人乎!”

如日方升 如:象;方:剛。象太陽剛剛升起來。比喻光明的前程剛剛開始。

出處:《詩經·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如日方中 好象太陽正在天頂。比喻事物正發展到十分興盛的階段。

出處:《詩經·邶風·簡兮》:“日之方中,在前上處。”

如日中天 好象太陽正在天頂。比喻事物正發展到十分興盛的階段。

出處:《詩經·邶風·簡兮》:“日之方中,在前上處。”

十日並出 ①古代神話傳說天本有十個同時出現的太陽。②比喻暴亂並起。

蜀犬吠日 蜀:四川省的簡稱;吠:狗叫。原意是四川多雨,那裏的狗不常見太陽,出太陽就要叫。比喻少見多怪。

出處: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聞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則犬吠。”

天無二日 日:太陽,比喻君王。天上沒有兩個太陽。舊喻壹國不能同時有兩個國君。比喻凡事應統於壹,不能兩大並存。

出處:《禮記·曾子問》:“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

田父獻曝 田父:老農;曝:曬。老農將曬太陽取暖的方法獻給國君。常作向人獻物或獻計的謙詞。

出處:《列子·楊朱篇》:“宋國有田夫,常衣缊黂,僅以過冬。暨春東作,自曝於日,不知天下之有廣廈隩室,緜纊狐狢。顧謂其妻曰:‘負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獻吾君,將有重賞。’”

兔走烏飛 烏:古代傳說日中有三足烏,故稱太陽為金烏;兔:古代傳說中月中有玉兔,故稱月亮為玉兔。形容光陰迅速流逝。

出處:唐·韓琮《春愁》詩:“金烏長飛玉兔走,青鬢長青古無有。”唐·韋莊《秋日早行》詩:“行人自是心如火,兔走烏飛不覺長。”

危如朝露 危險得象清早的露水,太陽壹出就會消失。比喻處境極危險。

出處:《史記·商君列傳》:“君之危若朝露,尚將延年益壽乎。”

烏飛兔走 烏:古代傳說日中有三足烏,故稱太陽為金烏;兔:古代傳說中月中有玉兔,故稱月亮為玉兔。形容光陰迅速流逝。

出處:唐·韓琮《春愁》詩:“金烏長飛玉兔走,青鬢長青古無有。”唐·韋莊《秋日早行》詩:“行人自是心如火,兔走烏飛不覺長。”

西山日薄 薄:逼近。太陽快要落山。比喻事物接近衰亡或人近老年。亦作“日薄西山”、“西山日迫”。

夏日可畏 象夏天酷熱的太陽那樣使人可怕。比喻為人嚴厲,令人畏懼。

出處:《左傳·文公七年》:“鄷舒問於賈季曰:‘趙衰、趙盾孰賢?’對曰:‘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杜預註:“冬日可愛,夏日可畏。”

獻曝之忱 獻:貢獻之意;曝:曬太陽。比喻以物品或意見獻之於人,所表達的自謙之意。

出處:《列子·楊朱篇》:“負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獻吾君,將有重賞。”

心貫白日 指心地與太陽壹般光明。極喻坦誠,磊落。

旭日初升 早晨的太陽剛剛從東方升起。比喻充滿活力、生氣勃勃的景象。

旭日東升 旭日:初升的太陽。早上太陽從東方升起。形容朝氣蓬勃的氣象。也比喻艱苦的歲月已過去,美好的日子剛剛來到。

出處:《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旭日始旦。”

懸若日月 宛如太陽和月亮壹樣高高地掛在天空上。形容作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陽煦山立 象太陽那樣暖和,象山嶽那樣屹立。比喻人性格溫和,品行端正。

出處:宋·胡繼宗《書言故事·顏貌類》:“王君陽煦山立,宗廟器也。”

殷天蔽日 染紅了天,遮住了太陽。形容儀從之盛。

出處:《藝文類聚》卷五十:“段穎起於徒中,為並州刺史,有功,後徵還京師,穎乘輕車,介士鼓吹,曲蓋朱旗騎馬,殷天蔽日,連騎相繼數十裏。”

隱天蔽日 把天遮住,把太陽也擋住了。形容覆蓋的面積廣大。

出處:北魏·酈道元《水經註·江水》:“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

牖中窺日 牖:窗戶。隔著窗子看太陽。比喻見識不廣。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北人看書,如顯處視月,罱人學問,如牖中窺日。”

雨淋日曬 雨水淋澆,太陽曝曬。亦形容露天勞作或旅途的辛苦。

出處:楊朔《三千裏江山》第壹段:“[姚長庚]多少年來,雨淋日曬,臉比石頭還粗。”

雨淋日炙 炙:烤。雨裏淋,太陽曬。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出處:唐·韓愈《石鼓歌》:“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護煩撝呵。”

玉走金飛 指日月如飛。比喻時光易逝。玉,玉兔,指月亮。金,金烏,指太陽。

出處:唐·呂巖《寄白龍洞劉道人》詩:“玉走金飛兩曜忙,始聞花發又秋霜。”宋·柳永《看花回》詞:“屈指勞生百歲期。榮瘁相隨。利牽名惹逡巡過,奈兩輪、玉走金飛。紅顏成白發,極品何為。”

鷸蚌相持 《戰國策·燕策二》記載: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都不相讓。漁翁來後把兩個都捉住。比喻雙方爭執兩敗俱傷,便宜第三者。

出處:元·尚仲賢《氣英布》第二折:“權待他鷸蚌相持俱斃日,也等咱漁人含笑再中興。”

雲開見日 拔開雲霧,見到太陽。比喻黑暗已經過去,光明已經到來。也比喻誤會消除。

出處:《後漢書·袁紹傳》:“曠若開雲見日,何喜如之。”

昭如日星 昭:明顯。像太陽和星星那樣明顯。形容豐功偉業,人所***見。亦作“昭如日月”。

遮空蔽日 遮蔽天空和太陽。形容事物體積龐大、數量眾多或氣勢盛大。

出處: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二十九回:“軍行騰起地中塵,遮空蔽日;馬走踏翻攔路草,偃土搖風。”

遮天蔽日 遮蔽天空和太陽。形容事物體積龐大、數量眾多或氣勢盛大。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十三回:“遠遠望見遼兵蓋地而來,黑洞洞遮天蔽日,都是皂雕旗。”

遮天蓋日 遮蔽天空和太陽。形容事物體積龐大、數量眾多或氣勢盛大。

出處:浩然《石山柏》:“眼看要走進另壹道川,忽然間被壹座遮天蓋日的大山擋住了。”

遮天映日 遮蔽天空和太陽。形容事物體積龐大、數量眾多或氣勢盛大。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七十回:“高繼能把蜈蜂袋壹抖,好蜈蜂!遮天映日,若驟雨飛蝗。”

指日誓心 對著太陽發誓,表明忠誠無二。

出處:唐·李德裕《〈異域歸忠傳〉序》:“惟嗢沒斯精誠上達,天誘其衷。拔自狼居之山,願拜龍顏之主,封章瀝懇,指日誓心,不奪之誠,介如石矣。”

指天誓日 誓:發誓。指著天對著太陽發誓。表示意誌堅決或對人表示忠誠。

出處: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負,真若可信。”

重見天日 重新看到了天和太陽。比喻脫離黑暗,重見光明。

出處:宋·文天祥《文山全集·十三·真州雜賦·序》:“壹入真州,忽見中國衣冠,如流浪人乍歸故鄉,不意重睹天日至此。”

逐日追風 逐日:追逐太陽;追風:追趕風。形容馬跑得極快。

出處:《梁書·元帝紀》:“騎則逐日追風,弓則吟猿落雁。”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太陽升起就起來勞動,太陽下山就休息。原指上古人民的生活方式,後亦泛指單純簡樸的生活。

出處:《莊子·讓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 太陽和月亮每天經過天空,江河永遠流經大地。比喻人或事物的永恒、偉大。

出處:《後漢書·桓譚馮衍傳》:“其事昭昭,日月經天,江海帶地,不足以比。”

日中則昃,月滿則虧 太陽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滿就要虧缺。比喻事物發展到壹定程度,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

出處:《易·豐》:“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乎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