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革為軒意思如下:
偃革為軒,漢語成語,拼音是yǎn gé wéi xuān,意思是指停息武備,修治文教。出自《史記·留侯世家》。
成語解釋
指停息武備,修治文教。
成語出處
《史記·留侯世家》:“殷事已畢,偃革為軒,倒置兵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裴駰集解引如淳曰:“革者,革車也;軒者,赤黻乘軒也。偃武備而治禮樂也。”
成語用法
作謂語、定語、賓語;用於書面語。
典故:
《史記.留侯世家》:“(酈)食其未行,張良從外來謁。漢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為我計橈禁權者。’具以酈生語告,曰:‘子房何如?’良曰:‘誰為陛下畫此計者?陛下事去矣。’漢王曰:‘何哉?’張良對曰:‘臣請藉前箸為大王籌之。’”
張良為了向劉邦說明自己的道理,便借用劉邦面前的筷子來指畫比方加以闡述。後用“借箸”常比喻替人出謀劃策。
唐.杜牧《河湟》詩:“元載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
擴展資料:
成語(拼音:chéng yǔ,英文:idiom)是漢語詞匯中定型的詞。成語,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故成語。成語多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壹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壹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壹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
成語有很大壹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代表了壹個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語本就是壹個微型的句子。 成語又是壹種現成的話,跟習慣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
成語是中華文化中壹顆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