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事半功倍的出處

事半功倍的出處

事半功倍的出處先秦孟軻《孟子,公孫醜上》

事半功倍介紹:

拼音:shì bàn gōng bèi,是壹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戰國·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公孫醜》。事半功倍意思是花壹半力氣,收到成倍效果;指做事得法,因此費力小,收效大。含褒義;在句中壹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各國之間戰爭不息,人民不堪忍受暴虐政治的統治。因此孟子認為,這個時候,像齊國這樣的大國,如能推行王道,實行仁政,以統壹天下,比起周文王時代要容易得多。

孟子說:“周文王僅以方圓百裏的小國為基礎,施行仁政,結果戰勝了殘暴無道的商紂王,奪取了整個天下。夏、商、周三朝興盛時,國土面積並不大,可現在的齊國卻疆域十分遼闊。

而且齊國還有那麽多百姓,地廣人多,這時只要君主對百姓好壹點兒,誰還能阻止齊國稱霸?況且這些年來也沒什麽仁君出現,百姓深受暴政的折磨,要求也就降低了。現在,老百姓經受暴虐政治的折磨,歷史上從來沒有比現在更嚴重的。

他們對生活的要求並不高,饑餓的人只要有口飯吃就行了,口渴的人只要有口水喝也就好了。孔子說過,德政推行起來,比傳遞文書命令還要快。”

孟子頓了頓說:“現在,擁有萬輛兵車的齊國,如果能施行仁政,那麽老百姓的喜悅之情,就會像被倒懸著的人得到解救壹樣。如能這樣,要想統壹中國,就不是十分困難的事情了。與古人相比,只要付出壹半的代價,就可以收到雙倍的效果。”

成語寓意:

孟子說,百姓正在經受暴虐政治的折磨,擁有萬輛兵車的齊國,如果能施行仁政,統壹全國必定事半功倍。成語告訴人們,做事要講究方法,盲目的蠻幹可能會空費力氣,收效甚微。找準了方法再去做,利用有利的時機,就能夠讓事情更容易成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