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論語別裁》263(堯曰)|五美四惡

《論語別裁》263(堯曰)|五美四惡

? 論語最後壹篇***三章,先總結為君之道,次講治民之道,最後是為命之道。上壹章,講了帝王治國之道,本章講在上位的君子治民之道。

子張向孔子請教做官治理政事之道,孔子告訴他崇尚五種美德,摒棄四種惡政,就可以了。五美四惡又是什麽呢?孔子進行了詳細的解釋。通讀論語後,我們可以知道,這五美四惡不過是孔子治民思想的壹次大總結,論語至本章已經要結束了,論語的編者將本章放置於此,或是想最後壹篇,該做總結了。

為官從政,治理政事,要推崇的第壹項美德是“惠而不費”。

“惠而不費”如今已經成為中文的壹個成語,意思是給了別人好處,自己也沒有什麽損失、耗費。如何才能做到呢?孔子說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君子就著百姓所想要得到的利益,而給予百姓好處,這樣對於君子而言呢,卻並沒有耗費什麽,損失什麽,老百姓得到了好處,就是惠而不費。中國人歷來歷史感極強,做這樣惠而不費的事情,不獨是君子,就是小人也願意做。

或有人問,這樣的好事有嗎?答案是肯定的。

中國古語“身在公門好修行”,作為壹級從政官員,手中有壹定的權利,做起善事來比普通百姓更加容易。有了惠而不費的指導,琢磨出壹個好的辦法、好的措施,能夠在社會上推行,使更多的人得到實惠、福利的例子太多了,而對於官員自身是沒有損害的,不獨無損害,官員本身亦是百姓壹員。對於普通人,不從政,這樣的機會也是有的,就看妳想不想做。

為官從政,治理政事,要推崇的第二項美德是“勞而不怨”。

子曰:“事父母,幾諫,諫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孔子說:“子女奉事父母。若父母有過當微婉而諫,把自己誌意表見了,若父母不聽從,還當照常恭敬,不要違逆,且看機會再勸諫,雖如此般操心憂勞,也不對父母生怨恨。”)如果按照孝子的標準要求壹級官員,則“勞而不怨”當解做“君子個人辛勞而心無怨恨”。但從孔子向子張做解釋看,“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君子選擇百姓可以做的工作來讓百姓做,百姓又有誰會怨恨”,則貌似孔子在答非所問。於是有人主張勞而不怨解做“役使百姓勞作,百姓卻不怨恨”。如此,何謂勞而不怨?究竟是誰勞?

竊以為對於孔子教導學生而言,作為壹個有德君子當是辛勞而不怨的,這是君子成德的標準。而孔子教人,有時候不是那麽直來直去。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壹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東方,他卻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所以當孔子告訴了子張,君子應該培養的第二種美德是“辛勞而不怨”,但在解釋時又告訴他,要擇百姓之可勞而勞之,也是可以說得通的,符合孔氏教法壹貫作風。

作為壹級從政官員,選擇百姓可以做的工作來讓百姓做,在官員來說是苦心孤詣心無所怨,就百姓而言並從中獲益,百姓又哪裏會怨。這事當然也好,這樣的好事有嗎?答案是肯定的。不想再舉具體的例子了,倒是想起孔子的那句名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說:“老百姓,可以使他們照著我們設計的道路走,卻難以讓他們知道那是為什麽。”)或許民眾壹時不能理解君子之行為,但歷史終將會證明。逢有此種狀況,君子更當思“勞而不怨”也。

為官從政,治理政事,要推崇的第三項美德是“欲而不貪”。

是人就有思想,就有欲望,就有所求,區別在於所欲的內容。從後文孔子的解釋,我們可以知道,孔子教育子張所欲在於仁,要追求仁德,但卻不過度貪求;而君子需要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又不叫貪求。論語裏壹涉及到仁,這含義就廣了,孔子教育弟子們要成長為“仁人”,修養“仁德”,而從孔子對弟子們的評價看,對自己的評價看,現實之中難得有人被認可為“仁人”。對於現實中的能人、好人、善人、聰明人……,孔子也認可,但壹涉及到評價該人是否為仁人,孔子往往以“仁則吾不知”結尾。所以,仁的境界,在孔子看來可謂“至德”,是壹個人壹輩子終身以之的理想、目標。這理想目標,的確太難達到了,所以孔子才教育子張說,“欲而不貪”——壹個人要把仁的理想作為終身的理想,但因為這理想難以達到,也不要過度去貪求這輩子就壹定能夠成仁。看來成仁的理想目標實在是太難實現了,這個“仁”實在是個好東西,但是我們將成仁作為理想目標去追求,“求仁而得仁”,能叫做貪嗎?當然不,如果這個世界上大家都成為“貪仁”之人,這世界早就大同了。

為官從政,治理政事,要推崇的第四項美德是“泰而不驕”。

? 泰而不驕,安詳舒泰,卻不驕傲淩人,孔子曾將能否如此作為君子小人區別之標準。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孔子說:“君子安詳舒泰,卻不驕傲淩人;小人驕傲淩人,卻不安詳舒泰。”)本章孔子對泰而不驕又做了解釋,說君子與人相處,無論對方人數多少,勢力大小,都會認真對待,不敢怠慢,如此則安詳舒泰,即便是身居高位,有權有勢也不會驕傲淩人。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君子之傲在骨,小人之傲在氣。君子胸有大誌,心有定力,與人相處不卑不亢,泰然自若,即使才華出眾亦不會表現出驕矜之態,“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巋然不動”;小人卻是壹朝得誌,盛氣淩人,打擊別人提高自己,缺乏氣定神閑的從容,壹旦落魄,裝腔作勢,色厲內荏,正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孔子說:“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常局促憂愁。”)

泰而不驕正是壹個理想官員應該有的品質,亦是壹個理想君子應有的道德修養。

為官從政,治理政事,要推崇的第五項美德是“威而不猛”。

威而不猛,有威儀而不兇猛,這正是弟子曾經對孔子的評價。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溫和而嚴厲,有威儀而不兇猛,莊嚴而安詳。)孔子解釋威而不猛,就是作為壹級官員應該“正其衣冠,尊其瞻視”——整齊其衣冠,端正其容貌。這讓我想到了官服,歷朝歷代,各級官員都是有著裝要求的,則官員需要按照要求著裝,並且按照規定的禮儀做事說話,如此則壹派嚴肅、威嚴,自可讓人望之而產生敬畏之心。

說完五美,再談四惡。

為官從政,治理政事,要摒棄的四項惡政是“不教而殺”、“不戒視成”、“慢令致期”、“猶之與人,出納之吝”。

孔子解釋說,不加教育,犯了錯誤就殺戮叫做殘虐;不加申戒,只檢視其成績叫做兇暴;緩慢下達命令,卻忽然要求期限完成,叫作賊邪;同樣是要給予人的,但在支出之際,卻不免多所吝惜,叫做小家子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