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波逐流是壹個成語,最早出自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隨波逐流就是沒有立場和看法,只是隨波逐流。帶有貶義;壹般在句子中做謂語、定語、狀語。
同義詞:跟風,跟風。
反義詞:特立獨行。
來源:《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成語起源
西漢司馬遷《屈原·賈生列傳》:“聖人之人,能與天下而不執於物。天下渾濁,何不隨波逐流,蕩起波瀾?”後人從這個典故衍生出“隨波逐流”這個成語。
成語寓意
古代文人中,有人隨波逐流,有人獨來獨往,古人註重修身養性,保持獨立自由。總的來說,隨波逐流常常被輕視。盲目的隨波逐流,往往會使人的大腦處於“休克”狀態,得不到提升和發展。依賴外界給予的信任,不加思考地吸收,往往會讓妳的大腦成為社會垃圾的回收站。
如果隨波逐流成為壹種習慣,就會腐蝕壹個人乃至整個社會的思維能力。另壹方面,如果外部信息經過錘煉或加工,形成自己獨特的信息,那麽對事物的了解程度會比外部信息好上壹層樓。
使用示例
沈《洞天之謎》七折:“我看這廝不思天理,犯了罪,不要臉,不知是非。他至今不配,只等隨波逐流,成精魅。”
南宋《杜少陵四》中的胡載道:“禪宗關於雲門的語言有三種,其中壹種是追浪句,意思是事情要順著時機,而不是主要原因。”
清楚人勝隋唐演義三兩次:“我覺得將軍看起來很寬容。何必隨波逐流,與這壹類虐民的漢奸為伍?”
現代魯迅《兩地之書》94:“我現在才知道,這個學派的根源極深,難以挽救。作為校長,我得隨波逐流,就是要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