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仁義”的四字成語
出奴入主 唐韓愈《原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於楊,則入於墨,不入於老,則入於佛;入於彼,必出於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後以“出奴入主”謂挾門戶成見 槌仁提義 拋棄仁義 蹈仁履義 遵循仁義之道 東征西怨 語本《書·仲虺之誥》:“惟王不邇聲色,不殖貨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賞……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本謂商湯向壹方征伐,則另壹方人民埋怨他不先來解救自己。後因以“東征西怨”謂帝王興仁義之師為民除害,深受百姓擁戴 膏粱文繡 指富貴人家的奢華生活。亦泛指精細貴重的東西。語本《孟子·告子上》“《詩》雲:‘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言飽乎仁義也,所以不原人之膏粱之味也;令聞廣譽施於身,所以不原人之文繡也。”趙岐註:“膏粱,細粱如膏者也;文繡,繡衣服也。” 含仁懷義 謂有仁義之德 積德累仁 積累德行與仁義 假仁假義 ①虛假的仁義道德。②偽裝仁慈善良 絕仁棄義 謂拋棄世俗的仁義,回復到純樸的本性 沐仁浴義 謂受仁義的熏陶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莊子·胠篋》:“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史記·遊俠列傳序》:“故伯夷醜周,餓死首陽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貶王;跖蹻暴戾,其徒誦義無窮。由此觀之,‘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非虛言也。”後遂以“竊鉤者誅,竊國者侯”譏刺舊社會小盜被殺、大盜得國的反常現象。亦省作“竊鉤盜國” 仁義道德 ①儒家所提倡的仁愛正義等行為標準。②泛指舊時提倡的道德規範 仁至義盡 語出《禮記·郊特性》:“蠟之祭,仁之至,義之盡也。”孔穎達疏:“不忘恩而報之,是仁;有功必報之,是義也。”原指古時年終極其虔誠地祭享對農事有功的諸神、萬物,以為報答,謂蠟祭極盡了仁義之道。後用以形容對人的愛護、關心、幫助盡了最大努力 入主出奴 語出唐韓愈《原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於楊,則入於墨;不入於老,則入於佛。入於彼,必出於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意謂崇信壹種說法,必然排斥另壹種說法,以己所崇信者為主,以所排斥者為奴。後因以“入主出奴”指持有門戶成見 詩書發冢 喻口是心非、言行不壹的偽君子作風。語本《莊子·外物》:“儒以詩禮發冢。”郭象註:“詩禮者,先王之陳跡也,茍非其人,道不虛行,故夫儒者乃有用之為奸,則跡不足恃也。”成玄英疏:“是以田恒資仁義以竊齊,儒生誦詩禮以發冢,由是觀之,聖跡不足賴。” 睟面盎背 《孟子·盡心上》:“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意謂仁義禮智植根於心,它生發出來的神色,清和潤澤地表現在顏面,顯露在肩背,散布到手足四肢。後以“睟面盎背”為仁德者修養到家的表現 息黥補劓 謂修整面容殘缺,恢復本來面目。後用以喻改過自新。語本《莊子·大宗師》:“許由曰:‘而奚來為軹,夫堯既已黥汝以仁義,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將何以遊夫遙蕩恣睢轉徙之塗乎?’意而子曰:‘……庸詎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補我劓,使我乘成以隨先生邪?’”成玄英疏:“我雖遭仁義是非殘傷性情,焉知造化之內不補劓息黥,令我改過自新,乘可成之道,隨夫子以請益耶?”郭慶籓集釋:“黥劓則形體不備,息之補之,復完成矣。” 重義輕財 謂看重仁義而輕視錢財 晬面盎背 謂德性表現於外,而有溫潤之貌,敦厚之態。指有德者的儀態。語本《孟子·盡心上》:“君子所性,仁義利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