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
原文:
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譯文:有壹次,曹操率領部隊行軍時壹時沒有找到水源,士兵們都幹渴難忍。於是曹操傳下命令說:“前面有壹篇大梅林,梅子結滿枝頭,既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們聽了這話,都流出口水,靠這種辦法,使部隊堅持走到前邊有水源的地方。
2、盲人摸象
出 處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洪進禪師》
原文:
《大般涅盤經》三二:“爾時大王,即喚眾盲各各問言:‘汝 見象耶?’眾盲各言:‘我已得見。’王言:‘象為何類?’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譯文:
從前,有四個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麽樣子,可他們看不見,只好用手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齒。他就說:“我知道了,大象就像壹個又大、又粗、有光滑的大蘿蔔。”高個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對,不對,大象明明是壹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來。“妳們凈瞎說,大象只是根大柱子。”原來矮個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卻嘟嚷:“唉,大象哪有那麽大,它只不過是壹根草繩。”
3、
學弈 <孟子>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壹人專心致誌,唯弈秋之為聽;壹人雖聽之,壹心以為有鴻鵠(天鵝)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譯文:
弈秋是全國最善於下棋的人。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壹人壹心壹意,聚精會神,認真聽弈秋的教導;另壹人雖然也聽講,可是心裏卻想著天上有天鵝飛過,怎樣拿弓箭去射它,這個人雖然和那個專心致誌的人在壹起學習,成績卻不如那個人。是他的智力不如那個人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
4、拔苗助長《孟子?公孫醜上》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譯文:
古時候宋國有個人,嫌禾苗長得太慢,就壹棵棵的往上拔起壹點,回家還誇口說:“今天我幫助苗長了!”他兒子聽說後,到地裏壹看,苗都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長的人實在很少啊。以為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就像拔苗助長的人,非但沒有好處,反而危害了它。
5、
入木三分
《書斷?王羲之》
原文:
“晉王羲之,字逸少,曠子也。七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於其父枕中, 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看《用筆法》, 父見其小,恐不能秘之。’語羲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請,今而 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之幼令也。父喜,遂與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衛夫 人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流 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譯文:
晉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曠的兒子。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時在父親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筆說》,就偷來讀。父親(發現後)問:“妳為什麽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親說:“妳看《筆說》。”父親見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對王羲之說:“等妳長大成人後,我再傳授給妳。”王羲之誠懇的請求父親:“現在就給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會埋沒幼年的才華。”父親很高興,於是就給了他。不到壹個月,書法便大有長進。衛夫人見了後,對擔任太常官的王策說:“羲之壹定是看了《筆說》,最近看他的書法,已有了老成穩重的風格。”淚流滿面地說:“這孩子壹定會比我還有名。”晉帝時,朝廷在北郊舉行祭祀大典,更換祝版時,工人削去他的字,滲入木板三分。
6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7拔苗助長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8狐假虎威
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群臣莫對。江壹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吾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已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裏,帶甲百萬,而專屬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棗猶百獸之畏虎也。”
9濫竽充數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壹壹聽之。處士逃。
10黔驢技窮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應應然,莫相知。他日,驢壹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斷其喉,盡其肉,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