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不諱是壹個成語,源於唐代方的《晉書》和劉伯傳。組合結構,具有積極意義;壹般在句子中作主語、定語、狀語。
直言不諱的成語的寓意:
敢於直言,不代表不講究說話的方式和藝術,而是敢於堅持原則,實事求是,不因自己的事情和面子而有所顧忌和回避。敢於直言,敢於說真話,開門見山,壹針見血,不藏惡,不裝錯。直言不諱體現了實事求是的品格、敢於負責的精神和雷厲風行的作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主義和生產力道德思想的優秀品質。
成語告訴人們,無論何時何地,在言行上都要遵守真善美的原則,不要刻意追求外在的裝飾,不要刻意討好別人,不要為了所謂的“圓滑”、“不得罪人”而做壹個“好君子”,從而失去直言不諱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