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紅耳赤,中國成語,拼音:mi à n Hó ng ě r Chi,意為面紅耳赤。形容因激動或羞愧而臉紅。
意譯
我的臉和耳朵都紅了。描述因羞愧、激動、焦慮、憤怒、發燒、用力過猛而臉紅的樣子。
例句
1,描述因緊張、急躁、害羞等而出現的臉紅現象。
《第壹瞬間的驚喜》卷三:“東山用盡了壹生的力氣,臉色通紅。不要說他吃飽了,但他要像正月初八那樣,不能再勾了。”
《20年見證的奇遇》中第壹次:“我只看到了裏面描述的東西,又驚又怕。見他壹會兒冷,壹會兒熱...不是臉紅,是著迷。我不知道該拿自己怎麽辦。”
魯迅《插曲補編:壹個新的俗氣》:“有些人看到這種字面就臉紅,覺得自己把興奮壹掃而光,但我覺得沒那麽壞。”
2.借指吵架。
鄒韜奮《逆境求生》第壹章:“我們壹向彬彬有禮,從不臉紅。”
茅盾《子夜》十二:“對‘印’有疑問還是數錯了?也值得臉紅這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