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文章偶爾會把俗語稱為成語。諺語和成語都是漢語中的既定語言形式,兩者關系密切。“約定俗成”這個成語,包含了“習慣”和“成功”兩個詞。但是從學習的角度來說,還是各有特色的。比較以下示例: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
b、弱肉強食
壹棵,許多年的老歪樹,筆直向上。
b,很難回去
長在指甲後面的角比先長的耳朵長。
第二,後來居上
a、撿芝麻丟西瓜。
因小失大
壹、妳走妳的路;我穿過了我的獨木橋。
b、分道揚鑣
a、前者怕狼,後者怕虎
第二,膽小
首先,把砂鍋的底部弄幹凈
b、追根究底
a、烏龜看綠豆,看綠豆。
二、壹見鐘情
在上面的例子中,A和B意思相同,A是諺語,B是成語。俗語以形象為主體;成語的特點是簡潔。成語多為長短不壹的完整句子,使用時可靈活變通;成語多為四字穩定結構,形式工整。俗語在民間口耳相傳,其文字至今仍廣為流傳。成語多用於書面語,在用詞上趨於優雅。從這個比較中,可以從主要方面來界定:諺語是以形象為主體的通俗口語,其結構形式相對穩定,但在實際應用中可以靈活變通。
這是諺語的主要內涵,就其外延而言,不可避免地與成語重疊。雖然形象是諺語的主體,但也不排除提煉;雖然成語的特點是簡潔,但並不排斥形象。成語雖然大部分是四字結構,但也有壹部分是由四個以上的字組成的;雖然俗語的句式長短不壹,但也有少數是由四個字組成的。口語雖然多為口語,但在文學作品中,甚至在哲學和科技書籍中,已經被廣泛使用。隨著人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英語口語中經常使用習語。這樣諺語和成語就可能互相滲透,出現交叉現象。比如:
(1)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形象,八字,成語→諺語)
(2)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形象,八字,成語→諺語)
(3)雪上加霜(形象,四個字,諺語→成語)
④習慣成自然(凝練、五字、諺語→成語)
⑤不敢越線(形象、簡潔、七個字、諺語-成語)
俗語是口語化的,成語是書面的。這些成語具有俗語和成語的壹些特點。似乎俗語和成語的字典都可以收錄。好在這種情況不算太多。
俗語和成語有時可能會互相轉化,共存。例如:
(1)板凳不熱——座位不暖。
(2)打老鼠怕打碎玉瓶。
(3)燃眉← →急用
(4)雞蛋撞石頭←→雞蛋撞石頭。
⑤死雞用篩子生蛋→死雞生蛋。
⑥拉完殺驢←→拆驢殺驢。
⑦在魯班面前使壹把大斧←→在魯班面前使壹把大斧。
⑧沒喝過墨水←→胸前沒墨水。
⑨怕嗆聲不吃←→因噎廢食。
⑩什麽病吃什麽藥→對癥下藥。
(1) (1)把河裏的魚都抓起來←→把河裏的魚都抓起來。
如果口語句子結構趨於工整,可能會轉化為成語;如果加入視覺元素,習語可能會變成諺語。當壹句諺語轉化成成語後,仍然能保持形象;成語轉化為諺語,缺少形象就要補充,往往轉化為歇後語。(見以下歇後語)諺語和成語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諺語有諺語的優點;成語有成語的優點。俗語使描寫生動,成語使論點有力,值得學習。
第二,諺語和格言
有的書把俗語和諺語稱為俗語,編在壹起。壹起編無可厚非,但兩者不等同。諺語只是諺語的壹部分,它總結了知識和經驗,具有思想意義。比如:
①白酒紅臉,黃金黑心。
(2)不聽老人話,吃虧。
國家大事再小也是大事,個人大事再大也是小事。
(4)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6.黃金的重量被打破了。
⑦山,靠水流。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⑨墨水可以加厚。
⑩男人有錢就變壞;女人變壞了才有錢。
①①人齊,泰山移。
咬人的狗不會露出牙齒
(1) (3)只要功夫深,鐵尺磨成針。
諺語還總結了知識和經驗,具有思想意義。但仔細區分還是略有不同。格言所總結的知識和經驗主要是社會性的,多為邏輯思維、哲學語句,往往出自名著;諺語所總結的知識和經驗不僅限於社會方面,還包括自然科學和生產實踐(如農業諺語)。出自民間之口,多屬於形象思維,是文學語言。在這種區分中,諺語應被歸類為書面語,諺語應被歸類為口語。但是難免會有重疊的情況。
壹、充滿虧損,適度受益(書面語言)
b、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口語)
有誌者事竟成(書面語)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a、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書面語)
苦難在前,快樂在後(口語)
嚴格來說,以上三組,A是格言,B是諺語。但由於人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這些帶有文言色彩的諺語也進入了口語。我們只能盡量區分,但不得不承認,實際上還是有壹些重疊的現象。
有些諺語是諺語,另壹些是描述性的句子。它們不總結知識和經驗,而只是表達壹種情態。比如:
(1)否定這壺酒。
不知道哪個炕熱。
(3)蟬拖殘聲過其他枝。
4橫向摳鼻子,縱向摳眼睛。
⑤抓眉毛胡子。
⑥早起,趕上晚集。
⑦求求爺爺,告訴奶奶。
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
⑨搖頭不點頭。
⑩看不吃。
視而不見
①②左穿紅色,右穿綠色。
這部分句子是描述性的,不同於總結知識和經驗的諺語,沒有明確的術語。現在只是壹般的說法。確實有必要把它和諺語區分開來,給它壹個明確的名稱。
有的書稱之為“成語”,但涉及的語言現象是“俚語”,如背靠背、挑燈夜戰、胡說八道、混日子等等。在《五千諺語》的序言中,作者用“成語”來稱呼描寫性諺語。成語的定義不是很明確,有的詞典把它作為壹個高於俗語、成語的術語,發音和“俗語”差不多。有些方言區甚至是同音字,作為術語有自己的缺點。轉念壹想,我覺得還是用“俚語”比較好。
俚語,這個術語有時和俚語混在壹起,俚語也叫黑話。這個“俚語”和“村”裏的“黎”字有關,意思是“黎族人”。俚語往往是指壹種帶有方言色彩的方言。既然有時候夾雜著俗語,而“成語”其實指的是俚語,不如借用“俚語”這個詞來指代這些描述性的俗語。
第四,歇後語和俏皮話
歇後語和俏皮話基本都是同義詞。歇後語是語言學術語,俏皮話是動詞術語。
歇後語在形式上是半句(前半句是形象或事例,後半句是解釋和說明)。其實就是為了讓文字更加生動具體。因此,歇後語應該包含在俗語中。然而歇後語中的意象往往是喜劇性的,帶有戲謔的色彩。它運用各種修辭手法修飾詞、詞、語、句(包括諺語本身),使之生動活潑。因此,它與諺語和描述性俚語有些不同。比如:
①水仙花不開,裝傻(修飾詞)
(2)貓哭老鼠,鱷魚的眼淚(修飾短語)
(3)水沖到龍王廟,自己人否定自己人(修改句子)
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改成語)
⑤張飛穿針引線,雙目圓睜(修改諺語本身)
有些成語為了增強形象性,常常被轉化為歇後語。
①搟面杖吹火,壹無所知。
(2)黃金彈珠得不償失。
③綠緞繡牡丹,錦上添花。
(4)走在磨房裏,沒頭沒尾。
⑤螃蟹過河,廚子太多。
⑥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⑦蜣螂變成了蟬。
⑧蔥白拌豆腐,清亮潔白。
⑨懾人啟事,胡說八道。
歇後語良莠不齊,有些內容和形象都不好,有些甚至是垃圾,不宜濫用。壹些常用的歇後語形象好,結合緊密,類似於諺語和描寫性俚語。比如:
黃鼠狼看雞,越看越瘦(先形象,後解釋,經驗談→諺語)
(2)竹籃打水,壹場空(形象在前,解釋在後,描述性俚語→俚語)
(3)芝麻開花,節節高(前有形象,後有解釋,描述性俚語→俚語)。
綜上所述,諺語、俚語(描寫性諺語)和歇後語構成了諺語的整體。俗語是口語句子,不同於書面成語和格言警句。它們是漢語口語和書面語兩個系統。
諺語是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固定語句,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總結出的經驗教訓的結晶。諺語簡單而通俗,卻反映了深刻的道理。
歇後語
歇後語是中國特有的充滿智慧和趣味的語言,也是人們喜歡使用的語法。
歇後語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壹種特殊的語言形式。壹般由兩部分組成,前半部分是形象比喻,像謎語壹樣,後半部分是解釋和說明,像謎語壹樣,很自然很貼切。
例如:
打架需要兩只手-
壹個懶女人的裹腳。
用通俗的語言來說。通常只要說出前半句,“歇”下半句,就能理解並猜出其原意,所以稱之為歇後語。
“歇後語”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唐朝。舊唐書。《桂政傳》中曾提到,有壹首所謂的“政五謝後體”(壹種“謝後”體詩)。然而,作為壹種語言形式和表達方式,它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比如戰國政策。楚策四:“亡羊補牢,猶未為晚。”意思是丟了羊再補羊圈也不遲。這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最早的歇後語。
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當時民間流行的壹句話,是基於普通人的生活經驗。雖然這種古代歇後語在文字記載中並不多見,但相信民間也不少。比如錢大昕的《恒陸埮》說:“千裏寄鵝毛,孰輕孰重,也是宋代的壹句諺語。”這種歇後語壹直沿用到今天。
壹些語言學家和語言學專著在研究歇後語的起源時,還會提到其他相關名稱。比如《修辭學發凡》中,陳望道在“藏話”壹節中引入了歇後語;在諺語研究中,郭紹虞指出歇後語起源於“回聲”(壹種類似於猜謎的形式);其他的書列出了諸如“隱語”、“謎語”、“諺語”、“縮腳”和“俏皮話”之類的名字。通過比較,它們中的大多數揭示了壹些相同點和不同點。關於歇後語的分類,項無定說。況且歇後語很多,都有幾個性質,很難科學劃分。為了參考方便,我們把所有有諧音詞的詞條歸為壹類,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質分為三類。
第壹,諧音。比如:
空棺材埋葬-
洋蔥拌豆腐-
這種歇後語就是用同音字或近同音字諧音,從本義引申出另壹個意思。這種歇後語往往要幾經周折才能理解其含義。因此更有趣。
第二,比喻。比如:
在巷子裏搬木頭-
冷水面團-
這種歇後語是對真實或想象的事物的比喻。如果對比比的特點和境遇有所了解,自然就能理解“謎”的後半部分。
第三,比喻。比如:
秋天後的螞蟻-
棋盤上的棋子-
這種歇後語就是用壹個或壹些物體作為例子。理解了類比的本質,妳就能理解它的意義。
第四,故事。諸如
楚霸王持鼎——
曹操吃雞肋——
這種歇後語壹般指常見的典故、寓言、神話傳說。只要知道項羽和曹操的故事,就能大致了解以上兩種情況。
在跨類別的情況下,歸類為特征更明顯的類別。諸如
紙琵琶-
這句歇後語既是比喻又是諧音,現在歸為諧音。
歇後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生活氣息濃郁,幽默耐人尋味,深受群眾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