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介子推不言祿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麽道理

介子推不言祿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麽道理

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這個故事明白的道理:

做人壹定要信守承諾,不可言而無信。說明了無論身處怎麽樣絕望的境地,只要不拋棄不放棄,總會有柳暗花明的壹天。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重耳懂得隱忍,寬以待人,懂得抓住機會。

故事簡介:

晉文公流亡的時候,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有壹年晉文公都快餓暈過去了,介子推割了壹塊腿上的肉與野菜同煮成湯給他,當他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大受感動。晉文公歸國為君侯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子推。

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請介子推,介子推躲避山裏,不願出來。晉文公手下放火焚山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壹棵大柳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晉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壹天定為清明節。

擴展資料:

晉文公重耳故事背景:

晉獻公年老的時候,寵愛壹個妃子驪姬,想把驪姬生的小兒子奚齊立為太子, 把原來的太子申生殺了。 太子壹死,獻公另外兩個兒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危險,逃到別的諸侯國去避難了。

晉獻公死後,晉國發生了內亂。 後來夷吾回國奪取了君位, 也想除掉重耳,重耳不得不到處逃難。重耳在晉國算是壹個有聲望的公子。因此壹批有才能的大臣都願意跟著他 , 比如有狐毛、狐偃、趙衰、先軫、介子推等文武精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