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藥苦口”是壹個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與典故有關的成語,最早起源於戰國時期韓非的《韓非子左傳》。
“良藥苦口”的本義是能治病的藥,吃起來又苦又苦;比喻發自內心的忠告和尖銳的批評,聽起來不舒服,但對改正缺點和錯誤非常有益。它可以在句子中作主語、賓語和從句。
拆詞解釋:
1,梁,常用漢字,讀作liáng,最早見於甲骨文,本義與水中之梁有關;說好的小米是從櫃子裏流出來的,表示“善”、“善”、“美”、“善”的意思,如《說文》:“善,善。”引申之後,是非常非常非常等價的。
2.麽(讀作麽)是《漢字通用規範》中的壹等字(常用字)。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原意是治療疾病的植物。後來泛指能治病的東西;延伸也指用藥物治療疾病。
3.苦(讀作kǔ)是《漢字通用規範》中的壹級詞(常用詞)。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說文》的小篆中。原意是苦菜。後延指苦;它也意味著痛苦,痛苦。
4、口語,漢語標準壹級詞(常用詞)。表意文字,其甲骨文像壹個向上的口形,在上半部有意義,所以常用來指讀音。本義是口,引申為容器向外通過的部位,進出的地方等等。口也是偏旁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