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成語都是四個字
壹、 四字格作為漢語成語的主要格式符合語言交際的效益原則以盡量簡練的語言傳遞盡可能豐富的信息,應該是語言交際的效益原則,要而言之就是“言簡意賅”。漢語成語無論是直接摘引古代詩文,還是由古代神話、寓言、歷史故事等概括而成,或由古代詩文語句加工而成,其內容蘊涵都相當豐富而深刻。從語言交際的效益考慮,成語很需要壹個既能包含復雜完整的意思又簡潔凝練的最佳語言形式。 大家知道,成語是壹種特殊的固定詞組,在意義上為壹個完整的統壹體,往往不能孤立地從字面上分割解釋,在運用中其功能相當於壹個詞,所以它實際上是壹個定型的語素組合。而漢語的語素絕大多數是單音節的,表現在書面上就是壹個個漢字,因此,字數的多少是謀求言簡意賅所必須考慮的壹個要素。我們不妨設想,漢語成語如果大多少於四個字或多於四個字,將是怎樣壹種情形。就以“狐假虎威”、“四面楚歌”、“鞭長莫及”為例,它們所包含的豐富內涵,如果僅用兩個字顯然表述不清楚。用三個字,寫成“狐假威”、“四面歌”、“鞭莫及”,簡則簡矣,意思卻很不明白。(少數成語實需三個字即可完整表義,人們出於審美考慮延伸為四字格,如“短兵接——短兵相接”、“不足奇——不足為奇”,則當別論)如果寫成“狐假虎之威”、“四面皆楚歌”、“雖鞭長不及馬腹”,信息容量無多大增加,卻顯得冗余累贅。可見,四字格是成語言簡意賅的最佳格式。 那麽,四字格成語何以能言簡意賅呢,這應該從漢語自身的有關特點來考察。首先,構成四字成語的“字”絕大多數是單音節語素。它們集形、音、義於壹體,具有獨立的較完整的含義,可以自由或較自由地運用,參與構成各種詞語,信息容量較大。例如“實事求是”由四個語素構成,各個相對獨立的語素意義有機聯系起來,表達壹個豐富完整的含義。特別是象“黔驢技窮”、“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等成語,由四個語素記述壹個生動的寓言故事,再由此作比喻引申,使成語在字面意義之外蘊含更豐富更深刻的寓意。這無疑是憑借了漢語單音節語素表義容量大這壹有利條件。其次,漢語是非形態語言,語言單位的構成主要依靠語序和虛詞來組合。其中以語序為手段的直接組合,與四字格成語言簡意賅特點有密切關系。凡是進入成語的各個語素,只要在語義上能相互搭配,同時又符合邏輯事理和語言習慣,就可以不借助其它語言成分而直接依靠語序來靈活組合,構成並列、主謂、偏正、述賓、述補等復雜多樣的語法關系,並以此表達豐富的意思。例如“心直口快”就是由主謂關系的“心直”、“口快”再構成並列關系;“能者為師”是由偏正關系的“能者”與述賓關系的“為師”再構成主謂關系,等等,都是各語素借助語序直接組合而成的。正因如此,四字格成語這個小小的天地之中,才有可能容納如此靈活多樣的語法結構,負載如此豐富的信息內容,成為言簡意賅的統壹體。二、四字格成語具有豐富的審美特征,為人們喜聞樂見首先,四字格成語體現了均衡之美。註重均衡之美是漢民族傳統審美心理的壹個顯著傾向,它體現於漢民族文化藝術的許多領域。如方塊漢字嚴整勻稱的間架結構,古代詩詞曲賦乃至散文之中普遍出現的駢偶詞句,古代建築嚴格均衡對稱的格局,書法、篆刻、繪畫對於緊湊、勻稱、平穩的講究等等,都說明我們的祖先十分註重均衡之美。這種審美傾向必然會投射到作為漢民族文化載體之壹的漢語上,其中包括人們對成語格式的選擇。 四字格成語在語音上是四個音節;在形體上是四個方方正正的漢字;在語素排列的節奏上大多為二二組合,“龍飛鳳舞”、“百川歸海”、“拍案叫絕”等;在語法結構上則有大量的並列結構,如“理直氣壯”、“古今中外”、“千言萬語”等,都表現出強烈的對稱均衡之美。這就使四字格成語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均衡美的要求。其次,四字格成語具備變化之美。均衡不等於否定變化。人們既註重均衡美也追求變化美,在均衡基礎上求變化,在變化中取得均衡。例如,古代格律詩的平仄變化和詞的長短句;書法藝術中的行書、草書;建築藝術中的飛檐、曲廊、拱橋等,都均衡之中追求錯綜變化的實例。這種對變化美的追求,同樣深刻地影響到人們對成語格式的選擇。四字格成語的錯綜變化表現在語音上,是成語內部各字聲調之間可以構成平仄變化,構成抑揚起伏,如“壹見如故”(平仄平仄)、“大書特書”(仄平仄平)、“光怪陸離”(平仄仄平)、“古今中外”(仄平平仄)等等;表現在語素排列的節奏上,除了駢立的二二組合,還可以構成壹三組合,如“危/在旦夕”、“木/已成舟”、“浩/如煙海”,三壹組合,如“壹衣帶/水”、“背道而/馳”、“不速之/客”等等;表現在語法結構上,除了並列關系,還有表義各有側重的主謂、偏正、述賓、述補多種關系。這就使四字格成語同時又滿足了人們對變化美的追求。 由於四字格成語融均衡美與變化美於壹體,為人們喜聞樂見,加之它在表義上完全符合言間意賅的原則,所以就特別受到人們的青睞而廣泛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