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有壹位大學者,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很喜歡看書,但是家裏太窮,買不起蠟燭,所以晚上不能看書。他經常為此擔心。那天晚上,匡衡意外地發現,他自己的墻上似乎有壹些燈光。當他起床時,他看到墻壁裂開了,鄰居的蠟燭正從裂縫中伸出來。匡衡看到了這壹點,並立即想出了壹個解決辦法。他找到壹把鑿子,在墻上的裂縫中鑿了壹個小洞。立刻,壹盞燭光升起,匡衡在這燭光下仔細閱讀這本書。從那以後,每天晚上,匡衡都會靠在墻上,在鄰居的燭光下看書。他從小就勤奮好學。後來,匡衡成了壹名博學的儒生。根據匡衡的故事,後人總結出壹個成語“挖墻腳偷梁換柱”,形容勤奮好學。
不恥於向自己的下屬/下級學習
解讀:向知識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求教,並不是什麽丟人的事。
春秋時期,有壹個叫孔威的人,勤奮好學,謙虛謹慎。他死後,魏王為了表彰他,讓後人學習他好學的精神,封他為“文”。因此,人們後來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有個學生叫子貢,也是個愛國人士。他認為孔聰並不像人們說的那樣叫他“孔文子”,這似乎有點高估了。他想了又想,想不明白,就向孔子求教。
子貢說:“那個空聞子沒什麽了不起的。為什麽要封他為文?”
孔子回答說:“孔子聰明好學,勇於向地位和學識不如自己的人請教而不感到屈辱。這是很了不起的,應該給他‘文’的稱號。”
子貢聽了孔子的話,恍然大悟,心悅誠服。
思梅止渴——以虛幻的希望自慰
壹年夏天,曹操帶領他的軍隊討伐張繡。天氣出奇的熱,驕陽似火,天空中沒有壹絲雲彩。部隊走在蜿蜒的山路上,兩旁茂密的樹木和被太陽烤焦的巖石讓人喘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戰士們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速度慢了下來,幾個虛弱的戰士暈倒在路邊。曹操擔心行軍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耽誤戰機。但是,目前幾萬人連水都喝不上,怎麽加快速度?他馬上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有水源嗎?”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另壹邊。繞道走的路很長。”曹操想了壹下說:“不行,時間太晚了。”他看著眼前的森林,想了壹會兒,對向導說:“妳什麽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即使此刻下令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靈機壹動,解決方案來了。他抓住馬的肚子,迅速沖到隊伍的前面。他用鞭子指著前面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壹大片梅林,那裏的李子又大又好吃。咱們趕緊繞過這個山頭,到梅林!”戰士們壹聽,好像吃到了嘴裏,精神大振,步伐不禁加快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