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州有個人姓紇幹,喜歡開玩笑。當時外面正鬧狐貍精。壹天,他得到壹條狐貍尾巴,隨即就拴在了衣服後面。來到妻子身旁,他側身而坐,故意將狐貍尾巴露在外邊。妻子見了,暗自懷疑他是狐貍精,於是便悄悄操起斧頭向他砍來。他嚇得連忙磕頭說:“我不是狐貍精!”妻子不相信,急忙又跟鄰居們說了,鄰居們又拿起刀棍追逐不已。他嚇得急忙說出實情:“我這是惡作劇,不料想妳們竟然壹心要殺死我。看來,這狐妖壹說也是由人的作用才興盛起來的呵!”
2孫泰
孫泰是山陽人,年輕時師從皇甫穎,誌行品德很有古代人的風度。孫泰的妻子是姨母的女兒。起初是姨母年紀老了,把兩個女兒托付給孫泰,說:“長女壹只眼睛有毛病,妳可以娶她的妹妹。”姨母去世了,孫泰娶了姨母的長女為妻。有人問他的緣故,孫泰說:“那人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給我就嫁不出去了。”眾人都佩服孫泰的義氣。孫泰曾經在都市遇見壹座鐵燈臺,把它買了下來,叫人洗刷,原來是銀制品。孫泰趕忙前往歸還賣主。
3唐太宗吞蝗
貞觀二年,京師大旱,蝗蟲四起.唐太宗進入園子看糧食(損失情況),看到有蝗蟲(在禾苗上面),撿了幾枚蝗蟲卵念念有辭道:"糧食是百姓的身家性命,而妳吃了它,是害了百姓,百姓有罪,那些罪過全部在我(古時認為蝗蟲有靈異,修有奶奶廟,因為蝗皇音同百姓不敢捕殺.而在古代壹但發生大災都認為是上天降的懲罰)妳如果真的有靈的話,妳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在降罪百姓了),將要吞下去,邊上的人諫道:"不能吃啊!吃了可能要生病的!"太宗說道:"我正希望它把給百姓 的災難移給我壹個人!又怎麽會因為害怕生病而不做了?!"(說完)馬上就把它吞了。
4陶侃惜谷
陶侃曾經到郊外去遊覽,看到壹個人拿著壹把未熟的稻穗,陶侃問:“拿這些東西幹什麽?”那人說:“走在路上我看見它,隨便拔壹把罷了。”陶侃大怒說:“妳既然不種田,竟然還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來,抽了壹頓鞭子。陶侃愛護莊稼而執法嚴,因此老百姓都勤懇耕種,家家生活寬裕,人人豐衣足食。
5書法家歐陽詢
唐代歐陽詢,有壹天騎馬趕路,無意中看到壹塊古碑。原來是晉代著名書法家索靖書寫的,他駐馬瀏覽,看了很久後離開。他走離古碑幾百步又返回來,下了馬站在碑前觀察,等到疲乏,又鋪開皮衣坐下來觀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離去。
6李廙
李廙是尚書左丞相,人品很好很清廉。他的表妹是劉晏的妻子。當時劉晏掌握大權,劉晏曾經到過李廙的房間,看到李廙掛在門上的簾子很破舊了,就讓手下悄悄的測量門的長寬,然後用沒打磨過的竹子編成簾子,不加修飾,然後送給李廙。劉晏去李廙家三次,都沒敢說這個事情然後就回去了。
7少年治縣
子奇十六歲的時候,齊國的國君派(他)去治理阿縣。不久,齊君反悔了,派人追趕。追趕的人回來說:“子奇壹定能夠治理好阿縣的,同車的人都是老人。憑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輕的人來作最終決定,壹定能治理好阿縣啊!”子奇治理阿縣,把兵庫裏的兵器鍛造成為耕田的農具,打開糧倉來救濟貧窮的人民,阿縣治理得整整有條。魏國的人聽說小孩子治理阿縣,兵庫裏沒有武器,糧倉裏沒有積糧,於是就起兵攻打(齊國)阿縣,阿縣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勵,以自己家的兵器打敗了魏國軍隊。
8鸚鵡滅火
有壹群鸚鵡飛到壹座山上,山中的禽獸都(很喜歡),互敬互愛。鸚鵡想,這裏雖然感到很快樂,但是不能長久居留下去,於是便飛走了。過了好幾個月以後,山中突然失火。鸚鵡遠遠地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濕水,飛到山上,灑水去救火。天神見此,說道:“妳雖然很有意氣和氣誌,但又有什麽用(效果)呢!”鸚鵡答道:“我雖然知道不能夠把火救滅,但是我曾經住過這座山,與山上的禽獸友好相處,親如兄弟,(山中這樣著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天神聽了很感動,以示嘉獎,便把山火滅了。
9農婦與鶩
過去皖南有壹個農婦,在河邊拾柴,隱隱約約聽到了鳥的叫聲,好像在哀鳴,仔細壹看,是壹只野鴨。農婦走近它,看見它的兩個翅膀上血跡斑斑,懷疑是受傷了。農婦捧著野鴨回家,治療了十天左右,收口慢慢痊愈,(野鴨)臨行之時,頻頻點頭,好像是在感謝。過了壹個多月,有幾十只野鴨來到了農婦的園中棲息,並且每天產很多的蛋,農婦不忍心拿去賣,就孵化了他們,孵出的小鴨成群。又過了兩年,農婦家生活小康,就是因為受傷的野鴨報答的結果呀!
10治駝
從前有個醫生,自吹能治駝背。他說:"無論駝得像弓那樣的,像蝦那樣的,還是彎曲像鐵環那樣的,請我去醫治,管保早晨治了,晚上就如同箭桿壹般直了。"有個人信以為真,就請他醫治駝背。
這個醫生要來兩塊門板,把壹塊放在地上,叫駝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壹塊壓在上面,然後跳上去使勁地踩。這麽壹來,駝背倒是很快就弄直了,但人也被踩斷了氣。駝背人的兒子要到官府去告他,這個醫生卻說:"我的職業是治駝背,只管把駝背弄直,那管人是死是活!"
11劉氏善舉
劉某某是某壹個鄉裏的寡婦,生養有壹個孩子。她白天在田間耕作,晚上點著燭火在織機上紡織,壹年到頭都是這樣。鄰居中有窮困的,她總是能夠拿壹升壹鬥的糧食周濟他們。偶爾有沒有穿的,她就拿自己的衣服送給他們,鄉裏的人都說她太好了。然而她的兒子不理解,心裏很有怨言。母親就告戒他,說:“對別人做好事,是人的本分,哪壹個人沒有急窘的事情遭遇呢?”母親死後三年,劉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都被燒毀,鄉鄰們都主動地給予他們衣物,並且為他們砍樹建造房屋,這都是念劉寡婦的情呀。到這時劉寡婦的兒子才明白善舉的作用。
12硯眼
明朝有壹位陸公廬峰,在京城等待朝廷任用。曾經在市集上遇到壹塊上好的硯臺,價格有爭議沒有定。已經到了官辦的旅館了,差使仆人前往,用壹兩銀子買下硯臺後回來。仆人拿著硯臺回來了,陸廬峰對它不像原來的硯臺感到驚訝。仆人說是這個硯臺。陸廬峰說:“先前者硯臺有八哥眼,為什麽現在沒有了?”仆人回答說:“我嫌它有壹點凸,路上遇見石工,幸虧有剩余的銀兩,叫他打磨使他平整。陸廬峰大為惋惜。
13壹篋磨穴硯
古時候有個學習書法的人,自以為學成了,告別師父離去。師父說:“我有壹箱東西,不想送給其他人,希望安放在某山下面。”那個人接受了,由於東西封條封得不是很牢,於是就打開來看,箱子中都是些磨出洞的硯臺,幾十枚,才知道是師父從前用過的。頓時覺得十分慚愧,於是返回繼續學習,直到使那書法精通。
14唐臨為官
唐臨,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是北周內史唐瑾的孫子。他的祖先從北海遷徙到關中。唐臨的伯父唐令則,開皇(隋煬帝)末年擔任左庶子(官職名),因為討好太子楊勇被處死。唐臨少年時和哥哥唐皎都有名聲。……,掉出京城擔任萬泉縣縣丞。縣裏有犯輕罪的囚犯十多人,趕上晚春下雨,唐臨請示縣令釋放了他們,縣令沒有準許。唐臨說:"您如果有所擔心,我甘願承擔所有責任。"縣令因此讓囚犯暫時回去,唐臨召集囚犯讓他們回家耕種,並和他們約好期限,到期就回到監獄。囚犯們都被他的恩德感動,到了期限全都回到了監獄,唐臨因此出名。
15二翁登泰山
從前有兩個老翁,住在同壹個城市裏,關系和特別好,甲老翁的妻子早去世了,只有他自己而已.壹天,他帶著酒去乙翁的家,兩個人壹起喝酒,十分快樂!乙翁說:"以前我曾去巴蜀遠處交遊,但沒有登過泰山,心中很悔恨,妳能不能和我壹起去呢?"甲翁說:"那山很陡峭,我也沒有登過,總想著他,然而老了,恐怕力氣不夠"乙翁說:"妳說的不對吧,以前的愚公,舊九十歲的時候還可以移山,今日我門才六十來歲,哪裏老呢!"甲翁說:"那太好了"第2天,兩個老人都取樂,走過錢塘,渡過長江,走著從鴯到泰陰.晚上住下休息,淩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說:"我的力氣還可以,不用互相攙扶"從太陽出來到薄暮降臨,已經走過了半坐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