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例:重慶市雲陽縣各級領導幹部積極做好三峽庫區農民外遷工作,安土重遷,使移民高高興興地搬進新家。
分析:留戀故土,不肯輕易遷往別處。往往被誤解為:喜歡和重視遷移。 2.半青半黃
錯例:他氣得臉色半青半黃,嘴唇哆嗦了半天,什麽話也說不出來。
分析:莊稼半熟半不熟,也可比喻事物或思想未達到成熟階段。往往被誤解為:臉色鐵青,臉上青壹塊,紫壹塊。 3.百裏挑壹 錯例:我國企業遭遇的知識產權國際糾紛越來越多,但國內能夠應對這些訴訟的高級人才卻是百裏挑壹,極度缺乏。
分析:壹百個裏挑壹個,形容極為優秀、難得的人或物。往往被誤解為:少之又少。 4.白頭如新
錯例:老王和老李曾非常要好,20多年前,兩人產生了矛盾,壹直互不理睬。退休後,壹件偶然的事,消除了他們多年的隔閡,兩人和好如初,白頭如新,大家也為之高興。
分析:白頭,指白發,形容長。新,指初認識。相交時間雖久,但互不知心還跟剛認識壹樣。指彼此交情不深。而例句將其誤解為:友好到老。 5.不刊之論
錯例:這篇文章內容粗俗,只有華麗的辭藻,竟然在報刊上發表,簡直是不刊之論。 分析:比喻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刊:削除,古代在竹簡上寫字,有錯誤就用刀削去;不刊是說不可更改)。而例句將其誤解為:水平低而不能刊登的言論。 6.不寒而栗
錯例:初春,乍暖還寒。他身著冬裝,漫步在廣闊的田野中,仍然覺得不寒而栗
分析:天氣不寒冷而身體發抖,形容非常驚恐、害怕。往往被誤解為:天氣不寒冷而身體發抖。
7.不絕如縷
錯例:大街上,商場裏,到處是遊玩購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絕如縷。 分析:像細線壹樣連著,差點兒就要斷了(絕:斷;縷:細線)。多用來形容局勢危急或聲音細微悠長。往往被誤解為:連續不斷。 8.不名壹文
錯例:黃秋園先生身後畫名如日中天。誰能想象得到他生前在畫壇不名壹文,只是南昌市銀行的壹位普通員工呢?
分析:連壹文錢也沒有(名:占有),形容極為貧困。往往被誤解為:不出名,沒有名聲。 9.不忍卒讀
錯例:在“文化大革命”歲月,報紙謊話、空話、假話、大話連篇,令人不忍卒讀。
分析:不忍心讀完。形容文章內容悲慘動人,令人涕淚滿面。容易誤解為:文章枯燥乏味而使人不想讀。 10.不以為然
錯例:對作文中出現的錯別字,有的同學不以為然,從長遠的觀點看,是要吃大虧的。 分析:指不認為是正確的,多含輕視意。而上句誤解為: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