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急需孔子、莊子、蒲松齡、魯迅的經歷、著作、思想。

急需孔子、莊子、蒲松齡、魯迅的經歷、著作、思想。

孔子:

經驗

孔子從二十多歲開始,就想幹壹番事業,所以非常關註天下大事,經常思考治國的各種問題,經常發表壹些見解。到他30歲的時候,他已經出名了。魯二十年,訪魯,召見孔子,與他討論稱王的問題,孔子由此認識了。魯二十五年,魯國發生內亂,魯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去了齊國,在那裏受到了齊景公的賞識和款待。他甚至準備把尼西周圍的田地封給孔子,卻被大夫顏英制止了。魯二十七年,時,齊國大夫想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助。齊景公說:“我老了,還能用。”孔子只好逃回魯。當時的魯國實際上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裏,叫做“陪臣治國”。因此,孔子雖然有兩次進入政界的機會,但他都放棄了,直到9年被任命為京師宰。此時孔子51歲。孔子主政中都壹年,成績突出,被提升為小司空,不久又被提升為大司寇,拍照照顧魯國。12年,為了削弱三環(三世領袖、叔和石,因是的三孫,故稱三環),魯當時的國家政權實際上掌握在他們手中,三環的壹些家臣也不同程度地控制著三環),孔子采取了降三環的措施(即拆毀三環所建的城堡)。後來攻陷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環的矛盾也暴露無遺。13年,魯定公,齊國送80個美女到魯國,姬桓家接受女樂。君主和他的臣民沈迷於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在郊祀,祭後給大夫們送肉時,沒有像往常壹樣把肉給孔子,說明嵇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不得不離開魯尋找出路,開始了環球旅行。

孔子先帶弟子到衛國,衛靈公開始非常尊敬孔子。按魯的俸祿標準,給他六萬俸祿,但不給他官職,也不準參政。孔子在衛國生活了大約10個月。因為有人誹謗衛靈公,衛靈公對孔子產生了懷疑,並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於是孔子帶著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投奔陳。路過匡城的時候,因為誤會被人圍攻了5天。我逃離了匡城,來到了迪普,遇到了發動叛亂的衛國貴族叔叔,再次被圍困。逃跑後,孔子回國保家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從迪普回來了,非常高興,親自去迎接他。從那以後,孔子幾次出國,又幾次回國。壹方面,衛靈公對孔子有好有壞;另壹方面,孔子出國後,無處可去,不得不返回。

到了二年(孔子五十九歲),孔子離開魏國,經過曹、宋、鄭,到了陳,在陳住了三年。當吳國攻擊陳時,戰爭爆發了,孔子帶著他的弟子離開了。楚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界處,就派人去迎接。陳、蔡的大夫知道孔子做的事有問題,怕孔子在楚國受到重用,對他們不利。於是他們派勞工把孔子和他的弟子圍在路中間,不靠前面的村子,不靠後面的店鋪。在吃完他們帶來的所有食物後,他們被剝奪了7天的食物。最後,子貢找到楚人,楚出兵迎擊孔子,孔子和他的弟子才免於壹死。孔子64歲回到衛國,在弟子冉求的努力下,68歲被迎回魯,但仍是敬而不用。魯哀公16年,孔子73歲,患病不治而死。

作品

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學的創始人。相傳弟子3000人,聖人弟子72人。孔子帶領弟子環遊世界14年。孔子也是古代文學的組織者,他曾經

他編輯詩文書籍,定義禮樂,為《周易》作序,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和學說對後世影響深遠。

孔子是壹位教育家、思想家和半個政治家,但最重要的是,他是壹位高尚的知識分子。他正直樂觀進取,壹生追求真善美,壹生追求理想社會。他的成功和失敗都和他的性格有關。他性格的優劣影響了中國人幾千年,尤其是中國的知識分子。

生氣健忘,開心健忘。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怒而忘食,樂而忘憂。我不知道我的晚年就要到了。”當時孔子已經帶領弟子環遊世界九年,歷盡艱辛。他不僅沒有得到省長的任命,還差點死掉。但是孔子沒有氣餒,依然樂觀,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知道自己做不到。

安於貧窮

子曰:“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的心目中,主持正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當貧富與道德發生矛盾時,他寧願貧窮也不放棄道德。但不能把他的太平安樂看作不求富貴,但求維護道,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孔子曾說:“富而貴,人欲其所欲;如果妳不走這條路,妳將壹事無成。貧窮和吝嗇是人們所厭惡的;不走大路,就不走。”“有錢可用,雖然鞭子多,我也做得到。妳要不到,就按我說的做。”

學而不厭,教而不厭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所以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他在當時很有名,幾乎被認為是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本人並不這麽認為。子曰:“聖人不可學,而教不厭。”孔子得知沒有老師。誰有知識,誰不懂,就拜他為師。所以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

遵循正直的道路——行為正直

孔子天性正直,主張直行。他曾說:“我對別人,誰毀我名譽?”有名氣就要去嘗試。思敏也,三代之所以直行。“《史記》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要求老子講禮貌。臨走時,老子贈言:“精明透徹,近死,善議人。辯廣大者危,惡者也。做兒子的不該有自己的,做部長的不該有自己的。“這是老子對孔子的善意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壹些缺點,就是看問題看得太深,說話太尖銳,傷害了壹些有立場的人,給自己帶來了很大的危險。

幫助別人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理論。他也是壹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真誠大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為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都是他的人生準則。

莊子:

經驗

莊子(約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蒙城縣東郊(今城關鎮東城路)人。曾任漆園官,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他做過蒙城漆園(本縣渦河北岸漆園舊址)的小官吏,但不久就辭職了。他住在壹個簡陋的巷子裏,寫書。生活難以維持時,我向侯劍河借糧。楚威王聽說中國的莊周是壹個有學問、有道德的人,於是他派使者去漆園(蒙城)為他的女兒準備禮物,並請莊子做楚國的宰相。使者明確表示楚王認為相是旨意後,莊子笑著對楚使說:“壹千塊錢是重禮,相是最高的。不過,祭祀的時候沒看到牛嗎?人們把牛養肥了,獻祭的時候,穿著紅色的衣服。他們不是把他們帶到祠堂殺了當祭品嗎?我寧願在冷漠中生活,也不願犧牲奶牛。”莊子在壹個笑話裏“說話像頭牛”,從來沒有當上楚國的宰相。

戰國初年,諸侯兵戎相見,戰亂頻仍,社會動蕩。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學術思想空前活躍,學術流派爭鳴,形成了他獨特的哲學體系和思想庫,相距不過百裏,所以又被稱為“老莊之學”。

晚年,莊子常在蒲水(今城南虬河)和漩水中垂釣,在濠梁(今安徽鳳陽臨淮城西南)遊泳觀魚,與魚鳥壹起享受寧靜閑適的生活。

作品

莊子的文章想象力豐富,文風多變,浪漫主義色彩濃厚,以寓言的形式幽默諷刺,對後世的文學語言影響很大。他的作品包括《莊子》,也被稱為《南華經》,道教經典之壹。《韓曙文藝誌》中記載了《莊子》五十二篇,現存僅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壹般定為《莊子》;外來的雜文,可能夾雜著他的弟子和後來的道家著作。

《莊子》具有很高的哲學和文學研究價值。名篇有《逍遙遊》、《萬物之論》、《養生大師》等,其中《我對牛的巧悟》在後世尤其流行。

“仁”字被視為儒家的象征,“德”字則是道家思想的精髓。莊子的“道”是天道,是模仿自然的“道”,而不是人為的有害。

在莊子哲學中,“天”是與“人”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自然,“人”是指壹切人為的、背離自然的東西。“人造”這個詞組合起來就是壹個“假”字。

莊子主張順從天道,摒棄“人為”和人性中那些“虛假”的雜質。服從“天”,從而溝通天地的,正是莊子所提倡的“德”。

在莊子看來,現實生活是自然的,不需要我們去教導,也不需要我們去開什麽藥方,而是需要我們去擺脫我們所忘記的,忘記我們做過的,忘記我們做過的,忘記我們曾經做過的。既然如此,還需要政治宣傳、禮樂教育、仁義勸導嗎?莊子認為,所有這些宣傳、教育、勸導,都是人性中的“偽”,應該摒棄。

老莊哲學作為道家學派的始祖,是中國哲學中唯壹能與儒家以及後來的佛教相抗衡的。它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的地位絕不低於儒釋道。

蒲松齡

經驗

(1640-1715,明崇禎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又名陳堅,別名劉全居士,人稱聊齋先生,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小說家,山東淄川縣蒲家莊(今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人。出生在壹個沒落的地主家庭。19歲,考童子,以縣、州、道三考第壹而聞名。他是壹名博士生。然而,直到71,他才成為壹名進貢學生。生活所迫,他受寶應縣老鄉孫輝之邀,到他家做客幾年。他在該縣西埔村畢家中主要從事學校教師工作,並從事學者工作近40年,直至71歲。1715(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死。被稱為“聊齋先生”

作品

蒲松齡壹生熱衷於科舉考試,卻始終不得誌。72歲補歲貢生,所以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觸。他壹生完成了8卷491篇《聊齋誌異》,約40萬字。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事,將花、狐、鬼世界中的事物擬人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恨情仇和美好理想。作品繼承和發展了中國文學中誌怪傳奇文學的優秀傳統和表現手法,情節奇幻,跌宕起伏,文筆凝練,敘述有序,被譽為中國古代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這本書是“特藏中最著名的壹本”;郭沫若先生為溥故居題詞,盛贊溥書“寫鬼寫魔高人壹等,刺貪刺虐”;老舍也評價過蒲的“鬼狐有個性,使其笑罵成篇”。

《聊齋誌異》壹書寫成後,蒲松齡因家境貧寒無法出版,直到1766(清乾隆三十壹年)才出版。經過多次爭相轉載,國內外版本已超過30種。著名的版本有清客亭版、朱雪齋版等,已有近20個國家出版了譯本。中國有100多種《聊齋》出版物,160多部以《聊齋》故事為內容的戲劇、電影、電視劇。?

除了《聊齋誌異》之外,蒲松齡還有大量的詩歌、戲劇、民歌以及農業、醫學方面的作品。文集13卷,400余篇;詩歌6卷,1000多;字1卷,100余譚;三個劇本(考證)

九轉小販,鐘美過生日,大鬧壹場);民歌14種(墻故事、古、慈悲歌、歌、災、豎琴樂、蓬萊宴、君爺茶、窮漢詞、醜君巴、快歌、羨咒、幸仙、補行雲歌),還有農桑經、農桑經。

《聊齋誌異》是壹部具有獨特思想風格和藝術風格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小說大多以玄幻的形式談狐談鬼,但內容卻深深植根於現實生活的土壤,反映了蒲松齡所處時代的社會矛盾和人們的思想訴求,融進了作家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和理解。蒲松齡在《聊齋誌異》中說:“斂腋窩,續幽冥錄,不恥也;徒然提筆寫的只是寂寞憤懣的書:寄托於此,可悲!”在這本小說集中,作者寄托了他對現實生活深深的孤獨和憤怒。所以,我們不能僅僅把《聊齋誌異》這個奇特有趣的故事當成解悶的書來讀,而應該深刻理解其中的愛恨情仇,悲喜交加,以及產生這些思想感情的現實生活和深刻的歷史內容。由於《聊齋誌異》是壹部歷時很久才完成的短篇小說集,故事來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認識前後發展變化,作者的世界觀本身也是矛盾的,所以該書的思想內容是混雜而復雜的。但總的來說,優秀作品占壹半以上,主要傾向是進步,真實地揭示了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願望和要求。贊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假惡醜,是蒲松齡創作《聊齋誌異》的總體藝術追求,也是這部短篇小說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郭沫若評價說:“寫鬼寫魔高人壹等,把貪婪和謾罵刺進了木頭裏。”

魯迅:

經歷和作品

1898去南京留學時改名為周樹人。魯迅()是大哥,周作人是老二,周是老三(《風箏》裏的弟弟)。“魯迅”是他在1918為《新青年》寫作時開始使用的筆名,從此成為世界上最受尊崇的筆名。出生在壹個破敗的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到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赴日留學,原本在仙臺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改變民族精神。1905-1907參加革命派活動,發表《摩羅詩論》、《文化偏見論》等論文。在此期間,我奉母親和妻子朱安之命回國結婚。1909年與哥哥周作人合譯《外國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和紹興任教。

辛亥革命後,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委員,在北京大學和女子師範大學任教。1918年5月,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壹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首次以“魯迅”筆名出版,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領袖。

1918至1926期間,先後創作出版小說集《吶喊》、《流浪》、《隨筆》、《墳墓》、《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散文詩集》、《散文集》、《晨花夕拾》。其中《阿q正傳》發表於6月1921 65438+2月。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被北洋政府通緝,南下廈門大學任中文系系主任。1927 1月,赴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任中山大學教務主任。1927 10到了上海,開始和他的學生許廣平壹起生活。1929,兒子周海嬰出生了。1930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同盟、中國左翼作家同盟、中國民權保護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到1936,創作了《歷史小說集》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雜文,被收錄在《姬友》、《三弦》、《二心》、《南強北動員》、《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等。魯迅的壹生為中國的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領導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全國新報副刊(B)》、《芒源》、《語絲》、《奔跑》、《萌芽》、《翻譯》等文學期刊主編;對青年作者的熱情關懷和積極培養;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介紹國內外名畫、木刻;收集、研究、整理大量古典文獻,編著《中國小說史略》、《中國文學史大綱》,整理《姬》,編著《會稽縣舊書雜記》、勾古小說、唐宋傳奇、舊小說筆記等等。

1936 10 19日上午,魯迅在上海逝世。成千上萬的普通民眾自動前來為他送行,他的靈柩上掛著寫著“國魂”(沈鈞儒手書)的橫幅。安葬在虹橋國際公墓。

魯迅的小說數量不多,但意義重大。魯迅把目光聚焦在社會底層,描寫了這些底層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狀態。這與魯迅的創作目的是分不開的。魯迅說:“我的材料多取自病態社會中的不幸者,意在揭露疾病的苦難,引起治療的註意。”(如何用南方口音和北方口音開始壹部小說?)這種表達和改善生活的創作目的,使他描寫了孔乙己、花老栓、單思思、阿q、、祥林嫂、艾谷等壹些最普通的人的最普通的悲劇命運。這些人生活在社會底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憐憫、關心和愛護。但在當時的中國社會,人們給他們的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無情。這樣的社會是正常的社會嗎?這種人際關系合理嗎?最讓我們難過的是,他們生活在壹個無愛的世界裏,被生活折磨。但他們也缺乏對彼此真誠的同情。他們對自己同類的悲慘命運采取旁觀甚至欣賞的冷漠態度,在被比自己弱小的欺淩者壓迫欺淩時發泄被壓抑的怨恨。在孔乙己,有惡意嘲諷孔乙己的短袖客;《阿q正傳》裏,別人欺負阿q,而阿q欺負壹個比自己弱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魯鎮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劇作為壹個有趣的故事來欣賞...這壹切都讓人感到壹股寒意。魯迅對他們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是愛他們的,但他希望他們認識到,他們可以自立,獨立,自強。

除了社會底層人物,魯迅還塑造了壹些新覺醒的知識分子。這些知識分子有進步的需求,有改善社會的美好願望,對人對己有真摯的感情,有真摯的愛情,但當時的社會是容不得他們的。“瘋子”詛咒食人現象,希望每個人都成為“非食人者”,成為“真正的人”,周圍的人都把他當成瘋子,想趕快擺脫他(《狂人日記》);於霞為社會而死。喝茶的人稱他為“瘋子”,而華老栓則用他的血治好了兒子的病(藥)。魏關心中國社會,但社會迫害他。當他不再關心中國社會的時候,周圍的人都來巴結他(孤獨的人)。《上館子》中的呂,以及《傷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都為社會和自己進行了追求和奮鬥,但在停滯落後的中國社會中,他們都經歷了悲慘的命運。

魯迅對有權有勢的人和偽君子有著深惡痛絕的態度。《孔乙己》中的丁,《阿q正傳》中的趙爺爺,《祝福》中的陸思大師,《長明燈》中的郭老娃,《離婚》中的七大偉人,都是這種厲害人物的形象。他們很強大,但他們對他人的命運沒有真誠的關心,對社會進步沒有熱情。他們只關心自己的權力和地位,自私,虛偽,冷酷,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提高。肥皂裏的四明和高裏的高都是偽君子和偽君子。他們聲稱關心社會道德,但實際上他們都是不道德的人。

魯迅的小說寫的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沒有離奇的故事和引人入勝的情節,卻充滿了無窮的藝術魅力。這種魅力從何而來?來自於他對人和人生的細致描寫,對人內心微妙心理的精辟描寫。讀魯迅的小說,總有壹種“發現的喜悅”。畫面是普通的畫面,人物是普通的人,但在這樣的普通畫面和普通人身上,我們總能註意到平時不會註意到的特點,感知到平時不會註意到的人的心理活動。正是由於這種細致入微的描寫和精辟的心理刻畫,魯迅小說的藝術魅力才具有了越久越醇厚的特點。在青春裏,我們涉世未深,沒有更多的個人生活體驗。魯迅的小說是整體進入我們的感官世界的,但我們無法充分感受到隱藏在我們感受到的人物和畫面中的內涵有多麽豐富。隨著我們社會閱歷的增加,生活閱歷的加深,這些人物和畫面的內涵會不斷從中萌芽。為了揭示不同生活場景的不同含義和不同人物的命運,魯迅小說的結構是多變的,幾乎壹種風格壹種寫法。《狂人日記》不同於《阿q正傳》,孔乙己不同於《白光》,故鄉不同於《祝福》,孤獨的人不同於《傷逝》。不僅結構風格不同,音高節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麽的簡單冰冷,而《傷逝》是那麽的曲折深刻。魯迅的小說是小說加詩,意境深沈,外冷內熱,運用民族語言的技巧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

魯迅在創作《吶喊》、《仿徨》的同時,還創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詩集《野草》。前者發布於1928,後者發布於1927。如果說《吶喊》、《仿徨》中的小說是魯迅對現實社會生活的嚴峻寫照,意在警醒沈睡的人們,那麽《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則是魯迅溫暖的回憶,是對滋養他生命的人和事的深深懷念。小時候,保姆的母親藤野先生在壹個被歧視的環境裏給了他真誠的關懷,生活坎坷、孤傲不羈的老朋友範愛農給了他充滿無限樂趣的“百草園”,還有吸引他好奇心的民間戲劇、民間娛樂活動...所有這些,在這個險惡的世界背景下,都透露出明亮的色彩和溫暖,滋養了魯迅的壹生。這些散文集抒情、敘事、議論於壹體,時而像平靜的港灣,時而像翻滾的大海,時而像奔騰的河流,時而像蜿蜒的小溪,集中體現了魯迅散文創作的藝術成就。與《朝花夕拾》中清晰細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詩呈現出壹種空靈奇幻的意境。它們就像壹團團的情感雲朵,在空中旋轉漂浮,變幻出各種意想不到的形狀。魯迅內心的苦悶幻化為夢境,幻化為超越的想象,使《野草》成為中國現代主義文學中的壹朵奇葩。魯迅曾對別人說:“我的哲學全在《野草》裏。”魯迅內心最深處的情感體驗和最神秘的哲學感悟都是通過這種奇特的藝術手段傳達出來的。魯迅的藝術創造力是驚人的。

魯迅的雜文應該首先充分體現他的創造精神和創造力。“雜文”自古有之,類似的例子在外國雜文中也能找到。然而,只有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在魯迅的手裏,“雜文”文體才顯示出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潛力。魯迅雜文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化的壹部“史詩”,既記錄了魯迅壹生的戰鬥業績,也記錄了當時中國的思想文化史。當中國現代知識分子想要創造壹種適合中國現代發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時,卻遭遇到不同階級、不同人物、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誹謗和攻擊。魯迅雜文就是在這種無固定戰線、無固定敵人的思想文化鬥爭中自然形成的。從五四開始,魯迅就開始以雜文的形式與反對新文化的各種論調作鬥爭,但那時他還不自覺。後來有人開始嘲笑他是“雜文家”,他也更加意識到“雜文”的力量,開始有意識地從事雜文創作。魯迅說雜文是“感應的神經”,能“對有害的東西立即作出反應或作出鬥爭”,從而在舊文化舊思想的荊棘中開辟出新文化新思想發展的曲折道路,使之得以存在、發展和壯大。魯迅壹生寫了65,438+,如《墳》、《熱風》、《蓋華集》、《續蓋華集》、《三紀弦》、《二心集》、《南調北動員》、《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切割亭隨筆》、《切割亭隨筆二》、《切割亭隨筆終本》。其中有無情的揭露,有憤怒的指責,有尖銳的批評,有辛辣的諷刺,有機智的幽默,有細致的分析,有果斷的判斷,有激情的表達,有痛苦的吶喊,有親切的鼓勵,有熱情的贊美,有筆觸,有飛字,有各種形式和變化。它自由大膽地表達了現代人的感受和情感體驗,為中國散文的發展開辟了更加廣闊的道路。魯迅雜文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不可否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