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關於語文知識
語文知識的學習內容很多,包括議論文、記敘文、詩詞歌賦、小說(“4學分”為說明文);從作品時代來說,有古代、現代、當代之分;還有“6學分”的外國文學作品。對於業余時間學習的考生來說,量是很大的。學習是成功的關鍵。正確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當然,學習方法因人而異。我覺得可以關註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註意重點。怎麽專註呢?不同風格的作品側重點不同,精讀和泛讀也是如此。壹般來說,每篇課文主要圍繞作者、作品(課文出處)、人物、詞、句、章展開。
作者主要關註的是時代和民族。主要代表作品、藝術風格及生平事跡。如戰國楚人屈原,以《離騷》為代表,其藝術風格“立意獨特,想象力豐富,文風華麗,充滿積極的浪漫主義”,其核心就是“積極的浪漫主義”。其他內容大致可以理解。再比如現代文學史上頗具影響力的作家郁達夫。曾組織創造社,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他的小說主要采用“自傳式傳記”和第壹人稱寫作。他的代表作品有《沈淪》、《波點》、《奔跑吧》、《春風之夜》、《她是個弱女子》等。再比如俄羅斯革命作家、前蘇聯文學的奠基人高爾基。代表作品有小說《母親》和自傳三部曲(《童年》、《在地球上》、《我的大學》)等。
作品如《紀與蜻蜓點水》,出自《論語紀》(文註1說明出處,每篇必讀)。《論語》是壹部記錄散文,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弟子,是研究儒學的主要著作。《暴風雨》選自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再如選自《世說新語》的《石崇與換郝》;《爐中之煤》出自郭沫若《女神》等。相比較而言,“4學分”的要求在這方面並不高。
詞,不僅指文言文、詩詞歌賦中的難詞,還包括現代漢語中的壹些詞。當然,“有為神農”的“非我”、“行為”等詞都在命題範圍之內,現代文學中的“遠走”、“閑著”等詞也可能被考,所以不能不註意。當然主要是文言詞匯。
文言文中有很多單音節詞,如“父親、母親、兒子、妻子、盯著妳走”,而“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兒子”的概念,不能只解釋為“妻子”。
壹詞多義在文言文中很常見。例如,壹般把“之”字解釋為助詞“的”,但《送別孟浩然揚州行》中的“之”字被解釋為“去”,《史記》中分別用作動詞、形容詞和名詞的三個“過”字,有
文言文中靈活運用實詞的現象很多。動詞使役用法:來了就安全了,有吃的就有穿的,其中“來了”、“安全了”、“穿上了”是使役。確信用法,如“子萬民”、“伴魚蝦、友糜鹿”,其中“子”、“夫婦”、“朋友”均為意動。名詞作狀語,如“壹女夜啼,亂者當應”,“邊學邊學”中的“夜”、“四”、“時”等都作狀語,翻譯為“夜”、“從四面八方”、“常常”,等等。也有名詞做動詞的,如“隨波逐流”、“匍匐前為徒”、“前”翻譯為“向東”、“前進”等等。在解釋這些詞的時候,要堅持詞不離句的原則,即詞在句中要有意義,否則就是錯的。
句子,文言文的句式比較特殊,和現代漢語不壹樣。在判斷句中,壹般不用動詞“是”,而用“xx,xx”來表達判斷。比如“李將軍心胸寬廣,也是隴西人”。被動句常用“於”、“見”、“為”引出主動,如“勞者治其人”、“我長笑豪族”、“國亡而笑天下”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倒裝句有幾種。壹種是動詞倒裝句,常用在感嘆句中,如“咿呀,馬玲是個自鳴得意的老師。”二是介詞賓語。第壹,在否定句中,如果出現否定副詞“不”、“莫”、“為”,那麽句中賓語可以提到動詞前面,如“不要做自己”、“壹無所有”、“不要做我”;其次,在疑問句中,壹般可以在動詞或介詞前提及疑問代詞,如“無非是路過?”“為什麽要剪?”賓語“兒”和“他”都是介詞。三、定語後置,如“誰家的書生和女兒問及桃葉渡和雨花臺”,定語是“問及桃葉渡和雨花臺”,翻譯時應放在中心詞“書生和女兒”之前。簡而言之,句子的翻譯應遵循句子不脫離文本的原則,即句子應與全文中的語境融為壹體。
篇章是指壹篇文章的文本結構,包括思想性和藝術性。這是最重要的,也是學習的難點,也是考試的重點。
對思想內容的掌握,可以根據課本上的提示進行分段,對段落的意思進行概括。很明顯壹段話有幾個層次。比如《逐客書》的論證部分,分為三個自然段,即以古論今、以物論人、以事實論今。第壹層列舉了穆公、蕭公、汪卉和王召四個例子。仔細劃分層次,很容易掌握內容。在概括段落意思的基礎上,再概括全文的主題或中心。
藝術性主要從立意、寫法、修辭等幾個方面來把握。如《千赤壁賦》立意中,以清風明月流水為線索來架構文章;寫作方法是把敘述、景物描寫、抒情、議論融為壹體,用主客體對話來講道理;語言表達講究駢文結合,穿插歌詞和對話,生動活潑。
為了理解文章的結構,妳應該學會分析它。既要抓住幾個筋和概念,又要舉例說明,有血有肉。如《風波》中的齊晉和趙形象,既要了解他們是典型的愚昧落後的農民和善於隱藏自己立場的皇權殘余,又要把握他們的具體特征,所以趙辮子和竹袍的變化和作用不容忽視。把握藝術性也是如此,如《張中丞傳序》中的敘述、場景描寫,都必須分析理解。
這些都不好做,也沒有捷徑可走。還好課本上有提示。考生要認真參考“提示”,深入學習教材。掌握了基本方法後,他們就可以舉壹反三,化繁為簡了。
其次,用巧妙的方法幫助記憶。比較法,比如歷史散文,《左傳》是編年體,《戰國策》是國體,《史記》是傳記體。再比如培根、莫泊桑、契訶夫、奧亨利的國籍是英、法、俄、美,那麽幾位外國作家就不會混淆了。綜合法,比如現代作家大多參加過文學社團,郭沫若、郁達夫在日本組織過創作社團,茅盾、朱自清、冰心等都參加過文學研究會。巴金沒有加入創造社或文學研究會。再比如,教材裏,北宋的作家是歐陽修、王安石、蘇軾、柳永,南宋的作家是陸遊、辛棄疾,李清照是橫跨北宋、南宋的作家。錢學森、竺可楨、茅以升和華都是自然科學家,他們分別是核物理學家、地理學家、橋梁專家和數學家。這個比較好記。個別助記符,比如老舍的滿語,沈從文的苗語,【越調】是各種宮殿的名稱,《世說新語》是筆記小說集,等等。
再次,掌握壹些文學常識,不僅是為了應付考試,生活中也經常用到。比如古詩和近體詩的區別,律詩和絕句的區別,詩、詞、歌、賦的形式特征,諸子百家的雜文和歷史雜文的特點等等。感興趣的考生可以將散文和韻文分開線程,或者瀏覽“附錄”中的“中國文學史概述”,對各種文體的發展脈絡有壹個清晰的線索。
最後,背壹些著名的詩詞和句子。中國文學歷史悠久,許多著名的詩歌已經流傳了壹千多年。作為炎黃子孫,我們要理解他們。教材中選的詩詞都是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優秀作品。讀書背誦應該是壹種享受,而不是負擔,何樂而不為呢?
第二,關於作文
作文是對考生思想素養、語文知識和表達能力的綜合測試,在試卷中占40分。是壹種“查控”型題型,也是考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6學分”試卷作文考試有三類命題:壹是命題作文,二是材料作文,只考過壹次(壹段關於“羅成被害”的材料),三是材料加命題。從近幾年命題的情況來看,在命題作文和材料中加入命題是可能的。材料加命題是兩種命題形式的綜合。這種作文不僅受命題限制,而且與材料關系密切,操作難度大,考核全面。相比較而言,這種形式最難寫,但考試可能性最大。
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寫作基礎,練習寫幾篇作文,請老師指正,指出自己的不足,逐步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那麽,怎麽練呢?
很多考生希望猜測考題,這可以理解,但實際上並不可取。而是要掌握壹般議論文的寫作方法,以不變應萬變。建議大家做幾道往年考過的作文題,具體步驟如下:
審題。把試卷提供的材料和命題認真看三遍,每個字都要集中註意力。好的開始是成功的壹半。如果考錯了,妳就寫壹千字,離題萬裏,後果不堪設想。
壹審材料,看材料給我們提供什麽信息,有什麽要求?材料和題目有什麽關系?
二審的文體壹般是議論文,但壹定要看清楚,以防意外,應以試卷題目要求為準。
第三,檢查主題,看看它與材料的關系。抓住題目的關鍵詞。
四審字數壹般是600到1000。
第五審的其他要求,比如聯系實際,聯系親身經歷,不點名,等等。
壹、根據材料和題目確定中心論點,有時題目就是中心論點。二是確定分論點,這是重要的壹步,也是壹項艱巨的任務。壹般來說,圍繞中心論點分為兩到三個分論點。每個參數可以是它自己的壹個段落。三是選擇論證論點的論據,包括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事實論據分為歷史事實和包括數據在內的當前事實。壹般可以用兩個事實論據來安排壹個歷史案例和壹個當前案例。壹個正面案例,壹個反面案例。這樣更有說服力。寫作時可以用詳細和粗略的方法。理論論據可以是科學原理、定理、公理、定律、名言、諺語、俗語。理論基礎可以讓文章有深度,提高文章質量。在選擇論據時,要註意典型性、精準性,以壹當十,事半功倍。當然,妳不僅要考慮寫什麽,還要考慮不寫什麽。對於與中心論點無關的東西,妳不能寫壹個字。
策劃好壹篇文章,選好素材後,就可以考慮文章的結構布局和素材的安排了。由於考試時間有限,沒有時間起草,通常采用提綱的方法。如果可能的話,輪廓越細越好。壹篇短議論文壹般分為三段。第壹段提出論點,壹篇優秀的議論文總是極其旗幟鮮明的。比如《諫逐客書》、《五代世靈官序》、《論堅忍》,到今天都是開門見山。第壹段只有兩三行,所以不要猶豫說再見,更不要說“然而在她開始走向我們之前,我們打了壹千次電話,催促了壹千次,仍然在她的吉他後面藏著她的半邊臉”。開頭簡潔,論點清晰,能讓人壹見鐘情。第二段的證明論點是文章的主體,可以根據幾個分論點依次論述,註重事實和推理。本著正反結合、詳細適當的原則,統籌安排。壹般論證常用歸納法、演繹法或類比法,可選擇其中壹種或幾種並用。既要註重論述層次的清晰,又要註重邏輯,還要精心設計每壹節的開篇語,考慮節與節之間的過渡關聯詞,甚至典故、成語等壹些細節。第三部分是結論。整篇文字要戛然而止,回味無窮。字要幹凈、工整、脫俗,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把這篇文章整理成壹篇論文,去粗取精。從大綱到文章,不僅僅是文字的充實,更是精雕細琢的過程。既能展示基本功,又能展示自己的才華。大綱壹樣,素養不同的人,可以寫出不同的文章。還要註意臨摹的規範,如語言流暢、字跡工整、標點符號、行格式等。
修改,文章寫完之後壹定要趕緊再修改壹遍,可以采用邊看邊修改的方法。主要是補缺,找破綻,比如多字、漏字、錯別字、句子不合理、標點錯誤等。,可以通過修改解決,讓文章變得完美。反正不修改的話,這些隱藏的問題會影響文章質量和分數。
作文的生命是“新”,考生努力寫出新意。有了新的想法,質量就高了,自然就能拿高分。但是,考試和平時不壹樣。壹般考生都比較緊張。能正常發揮出他們的水平是幸運的。超常發揮呢?所以不能只強調創新,先強調穩定,或者說“穩定中創新”。即先求穩,再求創新。如果片面創新,就有風險。對於絕大多數考生來說,還是寫壹篇通順流暢、中心突出、符合要求的議論文為好。
“4學分”考生構成不同。大綱要求“考核的重點是討論、解釋和敘述的能力”,措辭模糊。結合近幾年的考試命題,發表壹篇帶有敘述和討論的文章的可能性較大。從比“6學分”要求低的角度來看,應該以記敘文為主。寫記敘文時,要註意敘述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前因後果,特別是記敘文中的議論,做到議論與敘述相結合。請記住,敘述是討論的基礎,討論是敘述的升華。比如1998考試作文題目是“願望”,要求記敘文。描述壹個人從建立願望到實現願望的過程。主要筆墨是敘述,但有些部分可以適當討論。比如為什麽要建立這個願望?實現這個願望的意義是什麽?等壹下。稍加評論,文章就有了靈魂,正文增加了亮點。全篇都是有血有肉的。但需要註意的是,討論的篇幅不能太大,適可而止,幾句話就畫龍點睛;妳不能靠制造噪音來搶主。在作文上只能輔助、調味、調味,不能長篇大論,脫離主題,會降低文章的分量。所以要把握好這個度。
“4學分”作文的步驟與“6學分”作文略有相同,只是將純討論改為了記敘文討論。敘事也有自己的特點,就是壹定要動蕩曲折,不能壹目了然。“望山不喜平”,要盡量運用倒敘、插敘、補充敘述等方法,善於設置懸念,以腳水興浪,避免平淡敘述。還要重點寫發展的過程,即開頭、發展、高潮、結局,講究文采,註意修辭手法的運用,加強文章的可讀性。
敘事可以穿插論點和解釋。只要掌握了解釋的方法,如定義解釋、對比解釋、比喻解釋、舉例解釋、圖表、數據解釋等。,必要時可以解釋壹下。
“4學分”的作文考試,要熟練記敘、穿插討論、講解的寫作方法。
三、註意事項
經常接觸壹些自考考生,發現很多人的自考方法都存在壹些問題,總結成幾個方面來引起考生的註意。
第壹,正確處理教材和參考書的關系。任何課程的自學都必須立足於關鍵環節和基礎。大學語文自學壹定要以課本為基礎。按照《大綱》的要求,我們要認真學習每壹篇課文,尤其是課文的精讀。我們不僅要掌握單詞和短語,還要深入細節,掌握其內在的知識點,比如《石翔》這篇文章中,“農民”這個詞出現了兩次。意義何在?《背影》中出現過四次“背影”。它們的功能是什麽?等壹下。但很多考生想走捷徑,往往擱置課本,把參考書當救命稻草抓著不放。我覺得這是本末倒置。我們不反對看參考書,但要結合課本參考參考書。與課本分開閱讀參考書是不可取的。更何況由於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各種參考書良莠不齊,良莠不齊。如果不檢查質量,就要相信參考書,有時甚至會產生負面影響。所以,我們不壹定要看參考書,但壹定要熟悉課文。
二是正確處理語文知識與寫作的關系。很多考生都有偏見。有的人在文字上下功夫,卻懶於練習作文,以為考試時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靈感。眾所周知,我們寧願相信汗水,也不願依賴靈感,靈感也是汗水孕育出來的。有些同學可能從事寫作工作,自我感覺良好,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作文。我覺得還是要加強作文訓練,尤其是要符合考試的需要,不是打草稿,而是列出提綱,直接從提綱展開到作文。至少練習三篇作文。可以練習往年考過的作文題目。還有的考生作文水平很好,以為可以拿高分,所以在語文知識上花的時間不多,所以比較幸運。尤其是文言文,很難讀,所以我繞道。走馬觀花,不求解答,貌似懂,考的時候就錯了。我建議所有參加考試的考生壹定要把教材仔細看兩遍,盡量理解。通過努力獲得知識沒有捷徑。只有尊重客觀規律,循序漸進,勤學多問,才能成功。總之,語言知識和作文都要重視。
第三,正確處理文言文單詞理解和文章分析的關系。有的考生花了很大的精力去理解文言文詞匯,也確實有了成果;但是對文本結構的整體把握放松了,結果就是對壹些大問題不太了解。如人物、藝術風格、修辭手法等。反而被忽略。這其實是抓了芝麻丟了西瓜。理解單詞的目的是理解課文。如果妳片面強調文字而忽略了文章的分析,那妳就是原地踏步。雖然妳樂在其中,卻永遠到不了彼岸。退壹步說,壹兩個字聽不懂沒關系,但如果不能理解整篇課文,就可能犯大錯。所以要把疏通句子和分析文章結合起來。
第四,註意非智力因素在考試中的發揮。這和自學無關,是考試技巧。這方面的內容很多,我就簡單說幾點。比如在答題卡的安排上,要保證作文有足夠的時間,寧可犧牲幾道小題,也要保證作文寫得好;答題卡要寫得工整、清晰;討論問題時,思路要清晰,註重舉例和分析,要全面具體,不要三言兩語就把事情搞定,等等。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只要每個考生態度端正,目的明確,方法得當,有克服困難的決心和毅力,那麽這門課是可以學好的。這不僅能使妳成為壹名合格的大學畢業生,而且對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好好努力!勝利壹定屬於妳!
思維有兩翼,壹翼求同,壹翼求異。兩者缺壹不可,思維就無法起飛。求同在於了解事物的* * *本質,從而發現規律;求異在於了解事物的個性,發現其特征。兩者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發現的規律和發現的特點,既是發現事物的“本質”,也是思維中的“創造”。語文學習離不開這種“兩翼思維”。
從語文活動方式來看,語文學習離不開“兩翼思維”。語文學習需要多方面的“求同”。如何學好語文——這是要探索的第壹級規律。怎麽聽,怎麽說,怎麽讀,怎麽寫——這是要探索的第二個層次的規律。怎麽聽課,怎麽聽廣播,怎麽聽對話,怎麽說話,怎麽演講,怎麽辯論;如何閱讀說明文、記敘文、議論文和文學作品;說明文、記敘文、議論文、應用文怎麽寫——這是要探討的三級規律。還有第四級,第五級,等等。不善於“求同”,就只能在“感性”的世界裏碰撞。中國人的活動也有很多“求異”要做。學語文和學數學有什麽區別?聽廣播和聽講座有什麽區別?說和寫有什麽區別?讀壹般的實用文章和讀文學作品有什麽區別?甚至讀詩和讀小說有什麽區別?等壹下。不善於求異,就無法嘗試走自己的路,就無法在學習中取得高效率。
從語文活動的內容來看,語文學習需要“兩翼思維”。先說讀書,比如讀巴金的散文《燈》。他從“山那邊”的平房中拍攝的燈光,讓人聯想到他在過去的壹個雪夜行走時看到的“壹個小豆粒大小的光”,聯想到在古代歐洲傳說中的哈裏奇島上指引船只的燈光,聯想到古希臘女祭司希洛為她的愛人點燃的火炬,最後聯想到她的壹個朋友溺水獲救後看到的燈。這些“燈”是不同的。有什麽區別?這些“光”表達了類似的主題。這是什麽主題?這就需要“兩翼思維”。比如,我們讀過魯迅的幾篇散文。妳能給我們講講魯迅雜文的異同嗎?縮小範圍,我們來比較壹下《紀念劉和珍君》和《紀念遺忘》。他們的相似之處在哪裏?有什麽區別?相比較而言,閱讀是開啟兩翼思維的重要途徑。
另外,要想寫好,還需要兩翼思維。比如魯迅雜文的特點,有人從魯迅眾多的雜文中提煉出兩個特點,壹個是它的戰鬥性,壹個是它多彩的風格。有了這個認識,自然就可以為文寫作了。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小人物”,他們是壹群靈魂卑微的人。如果我們研究這些人物,提煉出他們靈魂中的壹些共同特征,不也能寫出壹篇很有意義的文章嗎?生活中,有人把野蠻當成勇氣,把改革當成折騰。如果能把他們的本質區別說清楚,豈不是壹篇很有價值的文章?高考作文中鳥有哪些* * *特點?欣賞別人的助人為樂和調查材料中的“悄悄走開”有什麽本質區別?《六指整形》和《錯切》兩部漫畫有什麽相似之處,壹部漫畫《我更喜歡》的“更”是什麽?這些都需要“兩翼思維”。寫不出作文,往往是因為不會思考。能思考才能寫作,兩翼思維是“思考”的表現形式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