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蛇添足、自相矛盾、買櫝還珠、掩耳盜鈴、井底之蛙,具體解釋如下:
壹、畫蛇添足
拼音:huà shé tiān zú
釋義:語出《戰國策·齊策二》。原意為畫蛇時給蛇添上腳。後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也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
這個故事諷刺了那些做事多此壹舉,反而得不償失的人。後以“畫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有害無益。也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
二、自相矛盾
讀音是zì xiāng máo dùn
含義:比喻壹個人說話、行動前後抵觸,不壹致;也指同夥間的相互爭吵或沖突。
自相矛盾這個成語出自於《韓非子》,講的是:有壹個楚國人賣矛又賣盾,說他的盾堅固得很,隨便用什麽矛都戳不穿,說他的矛銳利得很,隨便什麽盾都戳的穿。
有個圍觀的人問道:“用妳的矛刺妳的盾會怎麽樣”時,此人無以對答。後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語前後不統壹。也指不連貫的性格或心情。後因以喻人的語言行動前後抵觸、不相應合。
三、買櫝還珠
意思:買來裝珍珠的木匣卻退還了其中的珍珠。比喻沒有眼力,取舍不當,次要的東西比主要的還要好。
拼音mǎi dú huán zhū?
出處戰國·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白話釋義:有壹個楚國人在鄭國賣珠寶,他用名貴的木蘭雕了壹只裝珠的匣子,將盒子用桂椒調制的香料熏制,用珠寶和寶玉點綴,用美玉連結,用翡翠裝飾,用翠鳥羽毛連綴。有個鄭國人把匣子買了去,卻把匣子裏面的珠子還給了他。
四、掩耳盜鈴
釋義:原為掩耳盜鐘。掩:遮蓋;盜:偷。把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會聽不見,比喻自欺欺人。
《呂氏春秋·自知》中記述說,春秋時晉國貴族範氏被滅,百姓都跑到範氏家中拿東西,有人拿了壹口鐘,想背走,但鐘太大,無法背走,便用錘子砸,結果鐘發出巨大響聲,那人擔心別人聽到來爭奪,便捂著耳朵繼續砸鐘。
五、井底之蛙
意思是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麽大的壹塊天。比喻見識短淺的人。
出處:《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意思是井底的青蛙,不可能和它們談論大海,是因為受到生活空間的限制;夏天的蟲子,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冰凍,是因為受到生活時間的限制;鄉曲之士,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大道,是因為受到教養的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