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不可置否這個成語。
不置可否,是壹個漢語成語,讀音為bú zhì kě fǒu,意思是不表示贊同,也不表示反對。引證於現代茅盾《子夜》:“吳蓀甫不置可否地淡淡壹笑,轉身就坐在壹張椅子裏。”
成語作謂語、定語、狀語;表示不敢發表意見。相關近義詞有不置褒貶、不置壹詞、模棱兩可。反義詞有涇渭分明、旗幟鮮明。
擴展資料:
近反義詞解析:
壹、不置壹詞
解釋:置:安放,這裏有“加以”之意。褒:褒獎,誇贊,表揚。貶:貶低,指責。不加以表揚或批評。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操嘗造花園壹所;造成,操往觀之,不置褒貶,只取筆於門上壹‘活’字而去。”
白話文:“曹操曾造壹所花園;制造,曹操去看他,不設置褒貶,只拿筆在門上壹個‘活’字就走了。”
語法:動賓式;作謂語;指不加以表揚或批評
二、涇渭分明
解釋:涇河水清,渭河水渾,涇河的水流入渭河時,清濁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出自:現代林伯渠《和朱總出太行韻》:“涇渭分明緣底事,元戎總未計恩仇。
語法:主謂式;作主語、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百度百科-不置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