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中國語言和文化的精華。
很多成語都是從古代寓言和神話故事中濃縮出來的,比如“史密斯”、“刻舟求劍”、“偷鐘”等。這些成語故事往往反映了某種精神,某種道理,能給人以啟發。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聽起來是那麽的多變:“城下之盟”、“壹鼓作氣”、“紙上談兵”、“逼上梁山”。
也有壹些名篇入選,比如《整天飽》、《患得患失》、《哀而不傷》都出自《論語》。
這些成語上天入地,四通八達,讀來讓人心酸。
2.習語是語言和文化的“活化石”
“活化石”是那些保留了古代生物特征的。習語包含了大量的古代語言和文化知識。它包含了古漢語詞匯、語法、修辭的特點。事實上,每壹個成語的背後都有其文學和文化淵源。比如《成語出處詞典》是按12來源分類的:儒家經典、道家經典、佛教經典、歷史著作、科學著作、藝術作品、哲學、筆記小說、詩詞歌賦、雜文、文論、外來文化。其中,最多的是儒家經典。
成語為我們提供了古人生活的全息圖像。在各種意義和哲學中,成語幾乎可以用來涵蓋壹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