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毛之地的意思是不長莊稼、草木的土地或地帶。形容土地荒涼、貧瘠。
不毛之地(拼音bù máo zhī dì),是壹則來源於文人作品的漢語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戰國·公羊高《公羊傳·宣公十二年》。“不毛之地”原意是貧脊荒涼不長莊稼的地方,廢棄的土地。毛:莊稼、草木。形容荒涼、貧瘠。在句中作主語、賓語。
不毛之地的成語典故
春秋末年各個諸侯國之間不斷發生爭霸戰爭,很多小的諸侯國了保住自己不得不向實力強大的諸侯國低頭。雙方的戰爭大概進行了三個月,晉國的救兵壹直沒來,而楚軍也始終沒有撤退的意思。鄭國國君看了看軍中的情況,他發現已經有很多士兵戰死了。
而城中也沒有能夠再派去戰鬥的士兵。鄭國國君又發現城中的糧食也要吃光了,如果這樣堅持下去,鄭國就會被楚國消滅的。為了保住自己的國家,無奈之下,鄭國的國君光著膀子,壹手拿著投降的小旗,壹手拿鸞刀走出城去,向楚軍投降。
鄭國的國君見到楚國的國君就說道:“我願意把我的國家都獻給您,如果您願意可憐我,就給我壹塊不毛之地吧,讓我和幾個老臣到那裏去度過晚年。”楚國國君壹聽這話,就同意了鄭國國君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