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斷齏畫粥。
解釋:壹個人壹邊煮粥壹邊看書,也就是苦中求學,與此對應的的成語就是斷齏畫粥。
擴展內容:
斷齏畫粥 [ duàn jī huà zhōu ]
斷:切斷;齏:醬菜或腌菜之類。指食物粗簡微薄。形容貧苦力學。
出 處
宋·釋文瑩《湘山野錄》:“範仲淹少貧,讀書長白山僧舍,作粥壹器,經宿遂凝,以刀畫為四塊,早晚取兩塊,斷齏數十莖啖之,如此者三年。”
成語典故
出處: 宋·魏泰《東軒筆錄》:“惟煮粟米二升,作粥壹器,經宿遂凝,以刀畫為四塊,早晚取二塊,斷齏數十莖,酢汁半盂,入少鹽,暖而啖之。”
故事: 北宋時期,範仲淹小時家貧,他只好住在廟裏讀書,晝夜不息,每日生活十分清苦,用兩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後用刀壹切為四,早晚各吃兩塊,再切壹些腌菜佐食。經過苦讀終於被錄取為官員,他的至理名言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