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假途滅虢成語?

假途滅虢成語?

帶假的成語

1、半真半假

成語拼音:bàn zhēn bàn jiǎ

成語解釋:壹半真情;壹半假意。不是完全真實的。

成語出處:元·範居中《金殿喜重重·秋思》套曲:“我這裏千回右轉自仿徨,撇不下多情數樁。半真半假喬摸樣,宜嗔宜喜嬌情況,知疼知熱俏心腸。”

2、假癡假呆

成語拼音:jiǎ chī jiǎ dāi

成語解釋:裝傻;假裝糊塗

成語出處:《海上花列傳》第48回:“我有要緊事體請耐來,啥個假癡假呆!”

3、假手於人

成語拼音:jiǎ shǒu yú rén

成語解釋:假:借。借助別人的手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指憑借別人的力量辦事。

成語出處:晉 陳壽《三國誌 魏誌 龐淯傳》裴松之註引皇甫謐《烈女傳》:“今雖三弟早死,門戶泯絕,而娥親猶在,豈可假手於人哉!”

4、弄假成真

成語拼音:nòng jiǎ chéng zhēn

成語解釋:弄:耍弄。本來是假意做作;結果竟成了真的。

成語出處:宋 邵雍《弄筆吟》:“弄假像真終是假,將勤補拙總輸勤。”

5、假人辭色

成語拼音:jiǎ rén cí sè

成語解釋:指好言好語、和顏悅色地待人。

成語出處:吳祖光《闖江湖》第二幕:“老錢櫃子很少這麽假人辭色。”

假途滅虢隱隱含的歷史成語

在歷史上,假道伐虢也經常為壹些人所仿效,而成為強兼弱、大吞小過程中所慣用的策略手段。比如公元963年,北宋趙匡胤“假道荊湖”,襲占荊、湖,並滅南平、武平兩地割據勢力,就是顯著壹例。當然,此戰中所反映的 唇亡齒寒 的另壹層道理,也為後世弱國聯合以抗擊強國的鬥爭實踐提供了有益的啟迪。

假途滅虢的成語典故

出 處:《左傳·僖公二年》:“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於虞以伐虢。”

《呂氏春秋》亦有記載

示 例:此乃“~”之計也。虛名收川,實限荊州。(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六回)

典故簡介

春秋初期,晉國傳至獻公,積極擴軍,拓展疆土。晉獻公為了奪取崤函要地,決定南下攻虢(國都上陽,今河南陜縣境),但虞(今山西平陸北)鄰虢的北境,為進攻虢的必經之途。晉獻公害怕二國聯合抗晉,遂采用大夫荀息各個擊破之計,先向虞借道攻虢,再伺機滅虞。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晉獻公派荀息攜帶美女、駿馬等貴重禮品獻給虞公,請求借道攻虢。虞公貪利,又被荀息花言巧語所迷惑,遂不聽大臣勸阻,不但應允借道,還自願作攻虢先鋒。

當年夏,晉虞聯軍攻下虢國重鎮下陽(今山西平陸境),使晉控制了虢虞之間的要道。二十二年,晉又故計重演向虞借道。宮之奇用“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道理,說明虢、虞地理相連,利害攸關,虢亡虞必亡,勸虞公絕不能答應借道。但虞公認為:晉、虞是同宗,不會相欺,拒不聽勸。十月十七日,晉軍圍攻虢都上陽(今河南省三門峽市區青龍澗河北岸的李家窯村)。十二月初壹破城滅虢。後晉班師暫住虢國休整。晉軍乘虞不備,發動突然襲擊,俘虞公,滅其國。虢、虞亡國的慘痛教訓,使後世加強了弱國聯合抗擊強國的思想。

這次戰爭的規模雖然不大,但是卻揭示了軍事鬥爭的壹些重要規律,給後世留下重要的啟示和教益。

《呂氏春秋》:

晉獻公想攻打虢國,但去虢國需從虞國經過。於是就派荀息去向虞國借路以便攻打虢國。荀息說:“請用垂棘之璧和屈地所產的良馬作為禮物贈給虞公,這樣去請求借路,虞公就壹定會同意。”晉獻公說:“垂棘之璧是先君傳下來的寶貝;屈地所產的良馬是我的坐騎。如果他們接受了我們的禮物而又不借給我們路,那可怎麽辦?”荀息說:“這情況不會出現,他們如果不借路給我們,壹定不會接受我們的禮物;如果他們接受我們的禮物就壹定會借路給我們,再說了,把垂棘之璧屈地產的良馬送給虞國,就好像我們把垂棘之璧從內府轉藏到外府,把屈地產的良馬從內廄牽出來關到外廄裏。有什麽好擔憂的呢?”晉獻公就同意了,派荀息把屈地出產的良馬作為禮物,再加上把垂棘之璧送給虞國,以借路攻打虢國。虞公壹看寶玉和駿馬,就壹口答應了荀息。宮之奇勸虞君說:“不能答應呀,虞國跟虢國,就像車牙跟車輔,車牙依賴車輔,車輔也依賴車牙,這正是虞虢相依的形勢。古人有句話說:‘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唇齒相依的來歷)虢國不被滅亡,靠的是有虞國;虞國不被滅亡,靠的是有虢國。如果我們借路給晉國,那麽虢國早晨滅亡,虞國晚上也就會跟著滅亡。怎麽能借路給晉國呢?”虞公不聽宮之奇的話,把路借給了晉軍。荀息帶兵消滅了虢國。再回軍又消滅了虞國。荀息拿著玉璧牽著駿馬回來向晉獻公報告。獻公高興地說:“玉璧還是原來的樣子,只是馬的年齡稍微長了壹點。”所以說,小利是大利的禍害。

原文:

昔者晉獻公使荀息假道於虞以伐虢,荀息曰:『請以垂棘之璧與屈產之乘,以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獻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寶也;屈產之乘,寡人之駿也。若受吾幣而不吾假道,將奈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猶取之內府而藏之外府也,猶取之內皁而著之外皁也。君奚患焉?』獻公許之。乃使荀息以屈產之乘為庭實,而加以垂棘之璧,以假道於虞而伐虢。虞公濫於寶與馬而欲許之。宮之奇諫曰:『不可許也。虞之與虢也,若車之有輔也,車依輔,輔亦依車,虞、虢之勢是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齒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則虢朝亡而虞夕從之矣。奈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聽,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還反伐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牽馬而報。獻公喜曰:『璧則猶是也,馬齒亦薄長矣。』故曰小利,大利之殘也。《呂氏春秋》

詳細簡介

《左傳·僖公五年》記載: 晉國 向 虞國 借路去攻打 虢國 ,在滅 虢 後的回師途中,把 虞國 也滅了。後以“假途滅虢”泛指以向對方借路為名行滅亡對方之實的計謀。《三國演義》第五六回:“ 玄德 又問如何。 孔明 曰:‘此乃假途滅 虢 之計也,虛名收 川 ,實取 荊州 。’” 明 楊慎 《滇載記》:“殺虎子而還餵其虎母,分狙栗而自詐其狙公,假途滅 虢 ,獻璧吞 虞 ,金印玉書,乃為釣魚之香餌。”

戰爭背景

這次戰爭的規模雖然不大,但是卻揭示了軍事鬥爭的壹些重要規律,給後世留下重要的啟示和教益。春秋初期,諸侯並立,兼並無已。位處中原地帶的晉國,在這場弱肉強食的大混戰中不斷兼並征服小國,勢力迅速崛起。晉獻公在位期間,又把其南面的兩個小國——虢國和虞國預定為吞並的目標。

可是,晉國要順利實現這壹目的也不是那麽容易的。虢、虞兩國雖然地狹人稀,國力弱小,但卻是同姓毗鄰,結有同盟。晉國同其中任何壹國開啟戰端,都意味著要同時和兩國之師相抗衡。如何拆散虢、虞兩國的同盟關系,使自己避免陷於兩線作戰,這乃是晉國在吞並兩國軍事行動中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

終於,晉國大夫荀息想出了壹條壹箭雙雕的妙計:即用厚禮重寶賄賂收買虞公,拆散虢、虞之間的同盟,向虞國假道攻打虢國,待虞國中計、虢國敗亡後再圖後舉。晉獻公聽了荀息這壹獻計後,認為計謀很好,但是還存在有壹定的顧慮,壹是有些舍不得自己的珍寶,二是忌憚虞國那位賢臣宮之奇會揭穿晉國的用心。針對晉獻公的猶豫,荀息壹壹予以妥善的解釋,指出送珍寶給虞國,等於是將它暫時存放在那裏,遲早還將收回;至於宮之奇,雖有些能耐,但他的意見虞公不壹定會采納,未足為懼。壹番話打消了獻公的最後顧慮,他決定依照荀息的計謀展開行動。

計謀實現

不久,荀息攜帶著良馬、美玉等奇珍異寶出使虞國。到了那裏後,即晉見虞公,獻上珍寶,並向虞公正式提出借道攻虢的要求。虞公既貪利收下了良馬、美玉,又不敢輕易開罪於晉國,於是便應允晉國軍隊通過虞國土地去征伐虢國,並表示願意出兵協助晉國作戰。宮之奇認為此事大為不妥,在壹旁加以諫阻,但虞公根本聽不進去,只是壹意孤行,硬朝著晉人的圈套裏鉆去。

公元前658年夏,晉大夫裏克、荀息統率晉國軍隊通過虞國的土地去攻打虢國,虞公踐約派出軍隊同晉軍會師,然後協同晉軍展開軍事行動。晉軍在虞軍的積極配合下,進展順利,很快攻占了虢國的下陽(今山西平陸境),壹舉控制了虢、虞之間的戰略要地,並通過此事進壹步摸清了虢、虞兩國的虛實,為下壹步行動創造了條件。

時隔3年,晉獻公又壹次向虞國提出了借道伐虢的要求。這時虞國大夫宮之奇更透徹地看清了“假道”背後所包藏的險惡用心。指出“虢國如果滅亡,虞國必然跟著完蛋”。警告虞公“晉不可啟,寇不可玩”。力圖以虢、虞兩國“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利害關系勸阻虞國假道於晉。可是虞公利欲熏心,根本不采納宮之奇的建議,反而以晉為自己的同姓國,必不會害己作理由,又答應了晉國借道的要求。宮之奇見虞國滅亡近在旦夕,為避禍計,便率領族人逃離了虞國。

這次晉獻公親自統軍借道虞國攻打虢國,聲勢遠較前壹次為大,可見其誌在必得。晉軍進展迅速,很快兵臨虢都上陽(今河南陜縣境)城下,加以團團圍困。虢國弱小無援,數個月後即為晉軍所滅,虢公醜率公族家眷突圍奔京師(今洛陽)。晉軍隨即凱旋回師,行經虞地駐紮時,即乘其不備發動突然襲擊,生俘虞公,輕而易舉地滅亡了虞國,最終達到了吞並兩國的目的。

晉軍的勝利,在於它能夠做到“必勝之兵必隱”這壹點,以借道的假象巧妙掩蓋自己各個攻滅虢、虞的真實企圖。“兵不厭詐”,晉國君臣深諳此中奧秘,故能確保自己以強擊弱、以大攻小戰略意圖的實現。在行施“借道”這壹計謀過程中,晉國君臣還能針對虞公貪利愛財的弱點,誘之以利,迷惑其心智,使敵人始終由自己牽著鼻子走,無所作為。

虞國的失敗

虞國的失敗,首先是國力、軍力遠不逮人,故成為晉國敢於覬覦的對象。其次是其最高統治者虞公昏聵庸劣,貪圖眼前小利,破壞與虢國的戰略同盟關系;又文過飾非,拒納諫言,終於引狼入室,自取咎殃。第三,與上兩點相聯系的是,虞國對晉國滅虢後的戰略新動向毫無察覺,放松警惕,不作戒備,以至晉軍發動突然襲擊之時,無暇抵抗,束手就擒。

假道滅虢之戰體現了相當豐富深刻的軍事鬥爭藝術,因此受到歷代兵家的廣泛重視。著名兵書《三十六計》還曾將它立為壹計,以概括軍事鬥爭中這樣壹條重要規律:戰爭指導者有意掩蓋自己的真實意圖,利用敵人貪利、畏怯等弱點,借攻擊第三者為由,順勢滲透自己的勢力,控制對方。壹俟時機成熟,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起攻擊,壹舉消滅或制服對手,達到壹石兩鳥的目的。

在歷史上,假道伐虢也經常為壹些人所仿效,而成為強兼弱、大吞小過程中所慣用的策略手段。比如公元963年,北宋趙匡胤“假道荊湖”,襲占荊、湖,並滅南平、武平兩地割據勢力,就是顯著壹例。當然,此戰中所反映的唇亡齒寒的另壹層道理,也為後世弱國聯合以抗擊強國的鬥爭實踐提供了有益的啟迪。

三門峽是不是當年的虢國,成語假途滅虢中的虢國

地處豫西黃河之濱的三門峽市,歷史上曾經有壹個顯赫壹時的諸侯邦國—虢國。它原是西周時期分封在陜西地區的重要姬姓諸侯國,開國國君是周文王的弟弟、周武王的親叔叔。西周晚期,虢國從陜西原封地區東遷到三門峽壹帶,定都於上陽。它輝煌時,車騎馳騁於大河上下、漠北草原、江淮流域、中原大地、車馬所至風雲變色、山河震撼;衰敗時,驕奢淫逸、窮兵黷武、迷信鬼神,公元前655年被北方的宿敵晉國用計壹舉滅掉。“假虞滅國、唇亡齒寒”成為其亡國的遺訓。並成為著名的計謀大全—“三十六計”中的第二十四計“假途伐虢”。歷史塵封了虢國的故事,使其沈寂了2800多年。人們想了解它,接近它,但由於資料缺乏,文獻中的記載過於簡略,後世註家又各持壹詞,所以它的真實情況尤如霧中之花,始終清晰不得。震驚中外的三門峽虢國墓地的發現和發掘,給破解虢國之謎提供了契機,對研究虢國歷史及西周春秋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科學和文化有著重要意義,也使三門峽人有了虢國墓地及其出土的珍貴文物這壹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

假途滅虢的成語接龍大全

假途滅虢

假:借;途:道路;虢:春秋時諸侯國,在今山西平陸及河南三門峽壹帶。 泛指用借路的名義而滅亡這個國家。

[拼音]

jiǎ tú miè guó

[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6回:“此乃假途滅虢之計也。虛名收川,實取荊州。”

[例句]

帝國主義者慣於用假途滅虢之計,侵占別國領土,建立殖民地。

[近義]

假道滅虢

假的成語有哪些

代表假的成語

比較常見的有這些:

似是而非sì

shì

ér

fēi

成語解釋:似:象;是:對;非:不對。好象是對的,實際上不對。

成語出自:先秦·孔子《孟子·盡心下》:“孔子曰:‘惡似而非者。’”

成語簡拼:ssef

成語字數:4個字

感 *** 彩:似是而非是褒義詞

成語結構:緊縮式

成語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語示例:

這樣,在理論上是似是而非的,而在事實上卻也是不可能的事。

惲代英還指出,確有壹些青年被"名人前輩"們說的"似是而非的話迷惑住了。

近義詞:以假亂真、張冠李戴

反義詞:天經地義、不刊之論

成語語法:復句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假途滅虢的成語故事(簡潔,20字)

假途滅虢成語故事:晉國向虞國借路攻打虢國,晉滅虢後立即滅虞。

晉楚更霸趙魏困橫,假途滅虢,踐土會盟隱含哪三個成語

圍魏救趙wéiwèijiùzhào

[釋義] 指攻擊敵人後方;迫使進攻的敵人撤回兵力的戰術。魏、趙:戰國時的國名。

[語出] 《三國演義》三十回:“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虛;可縱兵先去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

[辨形] 魏;不能寫作“味”。

[反義] 圍城打援 聲東擊西

[用法] 用於軍事。壹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結構] 連動式。

[例句]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出來搶糧;我們便用~的辦法;打他

晉楚更霸 , 趙魏困橫 . 假途滅虢 , 踐土會盟隱含的成語是什麽

圍魏救趙wéiwèijiùzhào

[釋義] 指攻擊敵人後方;迫使進攻的敵人撤回兵力的戰術。魏、趙:戰國時的國名。

[語出] 《三國演義》三十回:“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虛;可縱兵先去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

[辨形] 魏;不能寫作“味”。

[反義] 圍城打援 聲東擊西

[用法] 用於軍事。壹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結構] 連動式。

[例句]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出來搶糧;我們便用~的辦法;打他的縣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英譯]

假途滅虢的成語解釋及意思

詞目 假途滅虢

發音 jiǎ tú miè guó

釋義 泛指用借路的名義而滅亡這個國家。

出處 《左傳專·僖公二屬年》:“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於虞以伐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