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過度使用成語和典故

過度使用成語和典故

矯枉過正是指彎曲的東西超過極限,使其向另壹側彎曲;比喻對事物的偏差和錯誤糾正過多,陷入另壹種偏差和錯誤。那麽妳知道這個成語的由來嗎?我給妳介紹壹下它的來歷,僅供參考,希望妳喜歡。

過度修正來源

《漢書·序》:“而大諸侯國自詡既是州,又是郡,有數十城,宮中百官同制作都,可說是枉法。”

過度校正解釋

今天,它被“糾正”和逆轉;浪費,彎曲。為了把彎曲的東西扭直,結果歪向另壹邊。比喻改正錯誤,超越極限。

誇張的典故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摧毀了商業。鑒於夏商朝滅亡的教訓,周朝按照五秩(公、侯、伯、子、公)封諸侯,* * *封800個王國,其中同姓50多個,以為把親族賢人都封了,周朝的根基就拔不出來了。

然而,被分封的諸侯並沒有全心全意地幫助石舟。時間久了,他們因為利益而互相爭鬥。繼周幽王和周平王之後,周朝逐漸衰落。當它到達周赧王時,周朝已經名存實亡,國家之間戰爭頻繁。

秦,地處關中,地勢險要,難攻。受各國亂局影響較小,內部穩定。經過多年改革,國富民強,伺機出兵侵占山東諸國。公元前221年,中國統壹,秦朝建立。

秦始皇廢除諸侯分封制,將天下分為36郡,以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壹。然而,秦朝殘酷的專制統治激化了地主和農民的階級矛盾,第二年,爆發了陳勝、光武等農民起義。公元前206年,秦朝被劉邦領導的起義軍所滅。

成語辨析:

矯枉過正-異常輕和異常重

“矯枉過正”和“過分強調”意思相近,都是指事物發展不平衡;不同的是,“矯枉過正”強調糾正錯誤超出了正常合理的範圍,結果產生了新的錯誤;“極輕極重”強調對待事物的態度不公平或事態發展不均衡。

使用示例

班固,東漢,《漢書·諸侯表》卷十四。:“可是,大國誇口說州也是縣,還有幾十個市。宮中百官作同都,矯枉過正。”

李唐延壽《南史·王琨傳》:“坤忌違太多,父尊母尊,心不準犯罪。鹹了就叫矯枉過正。”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嬌弱柳》:“有人避其謗,每次過猶不及,坐視兒女放縱而不問。”

過分誇張的句子:

1改錯不要矯枉過正,要實事求是。

改錯要實事求是,分寸要拿捏好,盡量避免矯枉過正。

改錯時,要盡量做到適當,不矯枉過正。

但市場往往會矯枉過正。

那個信使只犯了壹點小錯誤,妳就想讓他禁足壹周,這也太過分了吧!

妳就因為孩子有點感冒就讓他穿棉襖,太過分了。

我們在糾正別人的錯誤時,要適當,不要矯枉過正,效果才會好。

但是我們不應該過度。

然而,我認為他們做得有些過頭了。

10瘦身對身體好,但是壹旦矯枉過正,得了厭食癥就不好了。

11我不反對妳鐵腕糾正自己的缺點,但是不要過分,否則危害可能更大。

12正如市場可能矯枉過正壹樣,企業也是如此。

13這樣的規定很可能是矯枉過正。

14誠然,監管行業的競爭也不是完全不好。既能約束政府矯枉過正,又能促進實驗性審判。

15然而市場壹旦開始變化,往往會矯枉過正。

16需要更嚴厲的措施,但可能會矯枉過正。

17醫生讓她減肥,結果她連水都不敢喝,真是矯枉過正。

18現在擔心的是,政策制定者會矯枉過正,破壞毫無生氣的世界經濟中少有的活力來源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