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馬認得路
老馬認路,認路:路,路。說明老馬知道自己走過的路。
成語出自韓非子《談林》:應燕國要求,齊桓公出兵攻打山戎,山戎入侵燕國,迷路了,放了老馬,部隊跟著老馬尋找出路。壹個比較有經驗的人,經驗豐富,熟悉情況,可以起到指導作用。
釋義:道:路,路。老馬知道自己走過的路。
來源:壹切都是韓非子在森林上做的。
同義詞:老馬,老馬,老馬,老馬,老馬,熟悉。
反義詞:守舊、衰老、無知、無經驗、乳臭未幹。
成語的用法:作主語和謂語;包含贊美
語法結構:主謂類型
情感色彩:褒義詞
燈謎:老馬認路(打壹個行政法術語)
回答:記住
擴展(的意思)
桓公和管仲回來的時候迷了路,於是放了馬,帶路,終於找到了回家的路。
後來“老馬識路,老馬識路,老馬識路,老馬識路,老馬識路,老馬識畫”的比喻,經驗豐富,可以為先導;用“知道(畫馬)知道”比喻有經驗,明辨是非的人。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可以指導別人。
舉例說明
老馬知道添加病骨的方法,但可憐的猿猴為了深枝而投樹。——黃青·任靜的《兩當選集》
老年人識路,有經驗,我們要尊重他們,虛心向他們請教。
念祖與余同路,為說壹句話而刊出卷軸。——錢清·錢乙《高桐懷玉堂詩集序》
相關詞語
這匹老馬認識路。毛冠詩《寄使者於曹操》雲:“請不要與少公疑。這匹老馬早就認路了。
錢《高桐懷玉堂詩序》:‘我懷念我的祖先,我用壹匹老馬來認路,所以我可以為壹個字寫壹個卷軸。
黃景仁的詩《立秋後兩天》說:“老馬知道如何添加病骨,但可憐的猿扔樹選擇深枝。”
老馬知道杜甫《觀西兵赴關中待命二首》中的壹句:“老馬夜知蒼鷹饑。”
馬勞知錢《費縣路三首》之三:“老孔知爨下車,辛苦壹薪。”
識路老馬《東窗送興》第三首:“老馬識路,鈍錐不如包。”《自述》詩中說:“老馬雖識路,如蛙不成官。”
黃景仁《四雜情》(二):“馬真倦識路,蟬猶可聞。”
識途老人趙翼是甌北詩第二韻的答案之壹:“老人早知得失,窮得借余明。”
知其道,林則徐《寄雲東》詩雲:“道尚識,人皆羨飛自尊主。”
典故分析
原文
管仲和(1)從(2)在桓(3)砍孤竹(4),走向春天(5)和反冬(6)開始,迷了路(7),迷了路(8)。管仲曰:“老馬之智,可以用之。”就是(9)放出(10)老馬跟(11),然後(12)得到(13)的路。杭(14)山中無水,曰:“蟻居山之陽(15),夏山之陰(17),蟻土壹寸而有水(17)。他挖了(19)塊地,得到(20)口水。有了(21)管仲的聖人(22),向朋友學習到不知不覺,也就不難了。(23)向老馬和老螞蟻學習並不難。今天,人們不知道如何學習聖人的智慧(25),因為他的愚蠢的心。不是比(26)更好嗎?(選自《林中盡事》)
給…作註解
朋友管仲和Xi(Xi):他們都是輔佐齊桓公的大臣,幫助桓公取得了成功。
跟隨:跟隨。
粉碎:十字軍東征,進攻。
孤竹:指孤竹國,相傳是春秋時期古國神農的後裔,在河北省盧水(指灤河,這裏的孤竹國在河北省盧龍縣南部灤河與青龍河交匯的東側)。
去:出去。
反:傳“還”回。
迷路:分不清方向,說明頭腦混亂,分不清對錯。
迷路:回家的迷路。方式:回家。
奈:所以。
釋放:釋放,意為放開羈絆,讓馬自由行走。
跟著:跟著,跟著。然後,跟著它,跟著老馬,“子”字是代詞。
隋:終於。
d:是的。
好:我們走吧。
住:住在。
楊:山之南在水的北面。
殷:山之北,水之南。
壹英寸相當於七或八英尺。嗯,壹個古老的長度單位,七英尺或八英尺是壹口井。
挖:挖。
d:是的。
憑借:憑借。
聖人:聰明悟性。
這並不難:不要感到羞恥...困難:丟人,丟人。
老師:學習,請教,借鑒。向老馬學習:向老馬學習,有意識地使用、學習、模仿。
聖人:智者。
通過:故障。
翻譯:
管仲、太醫彭幾同齊桓公去攻孤竹。齊軍春天出征,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最後還是迷路了。管仲說:“老馬的智慧是可以用的。”於是我放開了老馬,人們跟著他們,終於找到了回去的路。走到山上的時候,已經沒有水了。彭幾說:“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邊,夏天住在山的北邊。巢高壹寸,地下八尺必有水。”於是挖山終於有水了。憑著管仲的精明悟性和彭幾的聰明才智,遇到老馬老蟻不懂的事情,他毫不猶豫地向它們學習。現在的人不承認自己的無知,不學習吸收聖人的智慧,是不是太過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