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八十歲老人四字成語

八十歲老人四字成語

1. 形容在80歲左右的4字詞語

鶴發童顏:仙鶴羽毛般雪白的頭發,兒童般紅潤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氣色好。

老當益壯:老:老年;當:應該;益:更加;壯:強壯,雄壯。年紀雖老而誌氣更豪壯。

寶刀未老 :形容人到老年還依然威猛,不減當年。

年老體衰 :指身體體力跟不上,或者比喻心有余力不足

老態龍鐘:形容年老體衰,行動不靈便。龍鐘 行動不靈便的樣子。

老氣橫秋:老氣:老年人的氣派;橫:充滿。形容老練而自負的神態。現形容自高自大,擺老資格。也形容缺乏朝氣。

耄耋之年:耄耋: 八九十歲。耄,音“冒”,耋,音“叠”。耄耋是指年紀很大的人。

暮景殘光 :景:能“影”,日光。指夕陽殘照。比喻風燭殘年,余日無多。

年老體衰:指身體體力跟不上,或者比喻心有余力不

2. 描寫老人五十、六十、七十歲的四字詞語

知命之年:指五十歲;花甲之年:指六十歲;古稀之年、杖圍之年和懸車之年 :指七十歲。

1、知命之年

出自:孔子《論語 為政》:“五十而知天命。”

釋義:知道自己命運的年齡,指50歲。

2、花甲之年

出自:宋·計有功《唐詩紀事》第六十六卷:“(趙牧)特大中、鹹通中敩(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埒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釋義:花甲:舊時用天幹和地支相互配合作為紀年,六十年為壹花甲,亦稱壹個甲子。花:形容幹支名號錯綜參差。指六十歲。

3、古稀之年

出處:唐·杜甫《草堂詩箋》十二《曲江二首》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釋義:稀:少。指人到70歲的時候。

反義詞:錦瑟年華

近義詞:年逾古稀

相關成語:年近古稀、年逾古稀、不惑之年、而立之年、有生之年、摽梅之年、垂暮之年。

4、杖圍之年

出處:《禮記·王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以珍從。"

釋義:杖圍之年是指70歲。

5、懸車之年

出處:《晉書·劉毅傳》:"昔鄭武公年過八十,入為周司徒,雖過懸車之年,必有可用。"

釋義:懸車:古人壹般至七十歲辭官家居,廢車不用。 指七十歲。

3. 形容80歲老人的詞

古人創制了各式各樣的年齡稱謂,很多今天還在繼續使用。

0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繈褓中的幼兒。 繈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2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繈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歲的兒童 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發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發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借指幼年。

在這裏,“總”就是聚攏束結的意思。總角之交(幼年就相識的好朋友)。

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壹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童齔[chèn]:齔,《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恒牙,稱為“齔”。“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

也有說成“髫齔”的,如《後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9歲 九齡:為9歲。

13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壹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十三:為13歲。 15歲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發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壹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發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

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結發:束發,紮結頭發,古人男20歲束發而冠,女子15歲束發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誌學:為15歲。

誌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15歲為“誌學之年”。 束發: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發束起來盤在頭頂。

束發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壹束)。 16歲 二八:為16歲。

20歲 加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

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結發:束發,紮結頭發,古人男20歲束發而冠,女子15歲束發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

指剛成年。指二十歲。

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

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30歲 而立(而立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誌”之意)。 始室:三十歲。

《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歲 不惑(不惑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指四十歲。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50歲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

艾稱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縮略語。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54歲 六九年:即五十四歲。 60歲 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

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60歲為“耳順之年”。 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

花甲:天幹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從甲起,六十年成壹周,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花甲:我國古代用幹支記時間。

所謂幹支,是天幹地支的簡稱。天幹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幹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

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花甲:指六十歲,用幹支紀年,錯綜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

花甲之年:指60歲。 還歷之年:指60歲。

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下壽:指60歲以上。 耆[qi]: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

4. 描寫老人的四字成語

白發蒼顏 頭發已白,臉色灰暗。形容老人的容貌。

出處:宋·洪邁《容齋五筆·白蘇詩紀年歲》:“白發蒼顏五十三,家人強遣試春衫。”

白發朱顏 顏:臉色。頭發斑白,臉色通紅。形容老人容光煥發。

出處:明·無名氏《漁樵閑話》第二折:“綠衣黃裏顛倒用,白發朱顏喜怒看。”

白首同歸 歸:歸向、歸宿。壹直到頭發白了,誌趣依然相投。形容友誼長久,始終不渝。後用以表示都是老人而同時去世。

出處:晉·潘嶽《金谷集作詩》:“春榮誰不慕,歲寒良獨希;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歸。”

白叟黃童 白頭發的老人和黃頭發的孩子。泛指老老少少。

出處:明·無名氏《衣錦還鄉》第四折:“仰賴聖德仁慈,白叟黃童,焚香頂禮,俺永享快樂也。”

彩衣娛親 傳說春秋時有個老萊子,很孝順,七十歲了有時還穿著彩色衣服,扮成幼兒,引父母發笑。後作為孝順父母的典故。

出處:漢·劉向《列女傳》:“老萊子孝養二親,行年七十,嬰兒自娛,著五色彩衣,嘗取漿上堂,跌仆,因臥地為小兒蹄,或美鳥鳥於親側。”

滄浪老人 指隱者、漁父。

出處:《楚辭·漁父》:“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村夫野老 舊指生活在農村的農民和老人。

出處:明·焦竑《玉堂叢語·行誼》:“周文襄公忱巡撫江南時,嘗支騶從入田野間,與村夫野老相語,問疾苦。”

扶老攜幼 攜:拉著,帶領。攙著老人,領著小孩。

出處:《戰國策·齊策四》:“夫至百裏,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父慈子孝 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對子女慈愛,子女對父母孝順。

出處:《禮記·禮運》:“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

父嚴子孝 父親嚴格管教子女,子女依順孝敬父親。

出處:唐·呂溫《廣陵陳先生墓表》:“始見壹鄉之人,父嚴子孝,長惠幼敬,見乎詞氣,發乎顏色。”

負老攜幼 背著老人,帶著孩子。形容百姓全體出動,流離失所的悲慘情景。

出處:漢·趙曄《吳越春秋·吳太伯傳》:“邠人父子兄弟相帥負老攜幼揭釜甑而歸。”

鶴發雞皮 鶴發:白發;雞皮:形容皮膚有皺紋。皮膚發皺,頭發蒼白。形容老人年邁的相貌。

出處:北周·庾信《竹杖賦》:“子老矣,鶴發雞皮,蓬頭歷齒。”唐玄宗《傀儡吟》:“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發與真同。”

黃發垂髫 黃發:老年人頭發由白轉黃;垂髫:古時單童子未冠者頭發下垂。指老人與兒童。

出處:《詩經·魯頌·閟宮》:“黃發臺背。”晉·潘嶽《藉田賦》:“垂髫總發。”

黃發駘背 指長壽的老人。後亦泛指老年人。同“黃發臺背”。

黃發臺背 指長壽的老人。後亦泛指老年人。黃發,指老年人頭發由白轉黃。臺背,指老年人背上生斑如鮐魚背。臺,通“鮐”。

黃發鮐背 黃發:老年人頭發由白轉黃,後常指老年人。鮐背;鮐魚背上有黑斑,老人背上也有,因常借指老人。指長壽老人,也泛指老年人。亦作“黃發臺背”、“黃發駘背”。

出處:南朝·宋·宗炳《明佛論》:“雖復黃發鮐背,猶自覺所經俄頃,況其短者乎?”

黃童白顛 泛指老人與孩子。同“黃童白叟”。

黃童白叟 黃發兒童,白發老人。泛指老人與孩子。

出處:唐·韓愈《元和聖德》詩:“黃童白叟,踴躍歡呀。”

黃童皓首 泛指老人與孩子。見“黃童白叟”。

雞膚鶴發 皮膚發皺,頭發蒼白。指老人。同“雞皮鶴發”。

雞骨支床 原意是因親喪悲痛過度而消瘦疲憊在床席之上。後用來比喻在父母喪中能盡孝道。也形容十分消瘦。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俱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

雞皮鶴發 皮膚發皺,頭發蒼白。指老人。

出處:北周·庾信《竹杖賦》:“子老矣,鶴發雞皮,蓬頭歷齒。”

敬老慈少 尊敬老人,愛護兒童。同“敬老慈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