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來源:
邊巍三絕是壹個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最早見於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邊巍三絕”原指孔子勤讀易經,致竹簡皮繩多次折斷(魏:熟牛皮。邊巍:在古代,書是用竹簡寫的,竹簡是用熟牛皮串聯起來的。三:指多次。絕對:破)。
後來比喻努力學習,刻苦鉆研。這個成語通常在句子中用作謂語;帶著贊美。
成語故事:
孔子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他家境貧寒,不能像富家子弟壹樣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他熱愛學習,通過自學獲得知識。他從十五歲起就壹直努力學習。因為沒有人教他,他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就向所有懂點東西的人求教。
當時,在紙出現之前,竹子成為了制作書籍的主要材料。人們通常把竹子切成壹根根竹簽,輕輕地刮掉上面的青皮,然後用火烘幹,再在上面寫字。人們稱之為“竹簡”。竹簡有壹定的長度和寬度。壹張竹簡只準寫壹行,最多幾十個,最少八九個字。
壹本書的完成需要大量的竹簡。書的內容全部落在竹簡上後,這些竹片必須用極其結實的牛皮繩按照壹定的順序編織在壹起,便於閱讀。這壹過程稱為“魏織”。壹本書的完成往往需要幾十甚至上百斤的竹片。
成語寓意:
孔子成為影響中國幾千年的思想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兼收並蓄,勤於學習,博采眾長,達成共識。
中國自古以來就提倡讀書。古人關於學習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很多都成了經典的成語,比如:懸梁刺股,偷墻頭燈,夜讀柴火,隔著籬笆聽課,雪中讀書,毛筆提筆寫字...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贊揚盡管條件惡劣,環境惡劣,但仍努力工作和進取的精神。“邊巍三絕”推崇的核心精神是學習要勤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