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俱進
成語解釋
四字詞語
名稱:與時俱進
拼音:yǔ shí jù jìn
解釋:
1.是指準確把握時代特征,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和實踐前沿,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和開拓進取,在大膽探索中繼承和發展。
2.觀念、行動和時代壹起進步。
出處:清·姚鼐《謝蘊山詩集序》:“(謝啟昆)才豐氣盛,銳挺飆興,不可阻遏。……然先生殊不以所能自足。十余年來先生之所造,與時俱進。……往時鴻篇巨制,人所驚嘆以謂不可逮者,先生固已多所擯去矣。”
2. 反躬自省 無信不立 知行合壹 與時俱進 4個詞的意思反躬自省
外文名
examine oneself
拼 音
fǎn gōng zì xǐng
基本解釋
回過頭來檢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這句話出自《論語 · 顏淵》,是孔子所言。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譯文
子貢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老百姓信任統治者。”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壹項,那麽在三項中會先去掉哪壹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再去掉壹項,那麽這兩項中去掉哪壹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對統治者不信任,那麽國家就不能存在了。”
可見,在孔子看來,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麽都重要。
知行合壹,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科學知識,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壹,既不是以知來吞並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並知,認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壹回事。是指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壹起來,才能稱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壹。是陽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後有知行合壹。
與時俱進
是指準確把握時代特征,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和實踐前沿,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和開拓進取,在大膽探索中繼承發展。
2.觀念、行動和時代壹起進步,從而發生壹些改變。
3.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