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若木雞”這則寓言故事中貌似木頭的鬥雞根本不必出擊,就令其他的鬥雞望風而逃,主要是用來闡明“相反的兩極在某種高度便相互接近轉化”的道理,這也正是莊子道家思想所特有的辯證思維。
“呆若木雞”這則成語在句子中可作謂語、狀語、補語。本意為褒義,比喻看似呆卻有很強的戰鬥力;現多用於貶義,形容因恐懼或驚訝而發呆的神態。
成語故事:
周宣王姬靜是個好大喜功的君主,曾經多次出兵去攻打北方的少數民族。公元前789年,他又率領軍隊在千畝同姜戎發生激戰,結果吃了敗仗,損失慘重。為了擴充兵力,他下令在太原地區調查百姓的戶數,準備征再戰,大臣仲山甫極力勸諫他根本聽不進去。
宣王有壹種特殊的愛好,就是喜歡看鬥雞。他讓太監們養了不少精壯矯健的公雞,退朝以後經常到後宮的平臺上看鬥雞取樂。時間壹久,他發現無論只勇猛善鬥的雞都沒有常勝不敗的,因而心裏總感到不滿足。
後來宣王聽說齊國有個叫紀渻子的人,是位馴雞能手,就派人把他請到鎬京(西周都城),要他盡快訓練出壹只常勝不敗的鬥雞來。
紀渻子從雞群中挑只金爪彩羽的高冠雞。在關進屋子馴雞以前,他請宣王不要隨便讓人去幹擾他。十天以後,性急的宣王等不及了,叫人去問紀渻子:“雞可以鬥了嗎?”紀渻子說:“不行,它還非常驕傲恃氣。”
又過了十天,宣王再叫人去問,紀渻子說:“不行,它聽到聲音或看到什麽影像,還會敏捷地作出反應。”又過了十天,宣王實在等得不耐煩了,就把紀渚子召來親自問他,紀渻子仍然說:“不行,這雞還會怒視而盛氣。”
宣王感到有點疑惑不解,說:“怒視而盛氣,不正是勇猛善鬥的表現嗎?”紀渻子笑了笑說:“陛下過去養的那些勇猛善鬥的雞,有哪壹只是常勝不敗的呢?”
又過了十天,紀渻子主動跑來對宣王說:“差不多了,現在這只雞聽到其他雞的叫聲,已經毫無反應,精神處於高度凝寂的狀態,看上去就像木雞壹樣。別的雞見了,沒有壹只敢跟它交鋒,只好回頭跑掉。這只鬥雞已經天下無敵了。”周宣王聽了他的話,非常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