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絕如縷釋義如下:
絕:斷。縷:細線。像壹根細線那樣,似斷非斷。也作“不絕若線”。①比喻情勢危急。②形容聲音、思緒等悠長不絕。
不絕如縷?
拼音: [bù jué rú lǚ]
不絕如縷,漢語成語,拼音是bù jué rú lǚ,也說不絕若線。意思是只有壹根細線連系著,似斷非斷。比喻事情極其危急,後也比喻技藝等方面繼承人稀少。
成語出處
《公羊傳·僖公四年》:“夷狄也,而亟病中國,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
成語用法
成文用法
作謂語、定語;用於聲音、書信、情緒等。也形容聲音微弱悠長。
運用示例
宋·蘇軾《赤壁賦》:“余音嫋嫋,不絕如縷。”
唐·柳宗元《寄許享兆孟容書》:“以是嗣續之重;不絕如縷。”
不絕如縷造句例子:
1、音樂會上,演員的歌聲不絕如縷。
2、本文認為,在時代巨變導致社會心理普遍黯然向下的蕭索現實中,韋應物以壹種看似平心靜氣的獨特方式記錄時代圖景,抒發盛世悲音,成為盛唐氣象不絕如縷的余響。
3、此後的二十多年,強調農業重要性的言論可謂不絕如縷俯拾即是,及至今日強調到了言盡其辭無以復加的程度,似乎與古代的重農言論也已相差不遠。
4、從時間上,慷慨悲歌文化的特征在戰國時期形成和成熟,在隋唐時期仍然為人們所稱道,到明清時期其余音遺響不絕如縷,前後持續二千余年,確已形成了悠久而穩定的傳統。
5、但孟子提倡仁政,反對暴政,在當時無疑是壹種進步的思想,在歷史的長河中也始終不絕如縷,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6、但是,問責制風暴頻起,何以公***安全事故仍然不絕如縷,甚至在壹些地方、壹些行業,有愈演愈烈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