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就有“秋暮暮月”的習俗。晚上的月亮是為了祭拜月神。在周代,每逢中秋之夜,都要舉行迎寒祭月的活動。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除了與漢族的中秋節相似外,還有壹系列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活動,如壯族的中秋節,所以又叫“中秋節”。
擴展數據
1,秋暮晚月的來源源於遠古時代早期人們對月亮的崇拜,後來月亮作為天體被人格化,成為月神。歷代皇室稱月神為夜光神,道教興起後,月神被稱為月星王。但大多數人都認為月神是女的,尤其是嫦娥,稱她為月姑或月姐。
2.秋天和黃昏的時候。
壹個是中秋和月亮。
中秋節自古以來就有祭月、賞月、吃拜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歷久彌新。中秋節是壹個豐富多彩的珍貴文化遺產,滿月是人們團聚的標誌,是思念家鄉和親人的寄托,希望豐收和幸福。中秋節、端午節、春節和清明節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
第二個是秋分和晚月。
古代有“春祭日,秋祭月”的說法,秋分也曾是傳統的“祭月節”。現在中秋節來源於傳統的“中秋節”。秋分通常是每年公歷的9月22日至24日。秋分當天,太陽到達經度180(秋分),幾乎直達地球赤道,世界各地晝夜長短相等(不考慮大氣對太陽光的折射和早晨的陰影)。
百度百科-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