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做為”和“作為”的區別

“做為”和“作為”的區別

在漢語詞匯中,“作為”的意思是行為,指壹個人的所作所為;或是形容壹個人有能力,有發展前途,都會使用“大有作為”這個成語。而在規範的漢語詞語中,並沒有“做為”壹詞。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評論壹個人,不但要根據他的談吐,而且更需要根據他的“作為”。如果他有傑出的成績,人們稱之“有所作為”。

如果證實壹件事情是確實可以做的,也可以稱之“大有作為”。

有時候,“作為”也可以用來表示某種行為,比如:“我把遊泳作為鍛煉身體的方法。”

“作為”還有最後壹種釋義,就是以人的某種身份或事物的某種性質來說,比如:

“作為壹個學生,首先得把學習搞好。”“作為壹部詞典,必須有明確的編寫宗旨。”

在規範的漢語詞語中,並沒有“做為”這個詞語,這是網上錯用出現的結果,所以,“作為”才是規範詞形。

“做”、“作”是困擾許多人的問題,“做”“作”的關系和分合問題,可以說眾說紛紜。

從使用的現實情況看,人們總結出來的兩者的大致區別是:

“做”多帶體詞性賓語(做生意),表示較具體的活動;而“作”多帶謂詞性賓語(作報告),表示較抽象的行為。但是按照這些標準,實際上並不能區分清楚,有些學者把兩者看做異體字,但是在使用習慣上並不都能互換。

“做”、“作”是壹對駢詞,駢詞是指壹個詞的舊形式和新形式同時存在,“呼/喚”、“逆/迎”、“域/國”、“觀/看”等都是駢詞。

具體到“做”“作”上,表達的表“制造”義的去聲的“作”寫成“做”以後,“做”和有多種引申意義的讀入聲的“作”構成了壹對駢詞,也就是說“做”相對於“作”是新的形式。

由於給不同的讀音使用了新的字形,“做”跟“作”可以看做壹組新舊詞。“做”是文白異讀的產物,古代只有“作”字,是入聲字,後來在說話中變成去聲,造出“做”字來代表這個去聲讀音,文白異讀也體現了駢詞的特征。

“做”“作”反映了新舊詞之間詞匯興替的現象,按照詞匯興替的壹般規則,新詞先在常用義上替代舊詞,接著再從實到虛的各引申義上,逐步替代舊詞。

從語體上來看,舊詞從口語中退縮,保留在書面語中。

舊詞“作”的本義是“起來”,在先秦時代就已經是高頻詞,基本義已經是“制造”。表“制造”義的“作”後來在口語中讀做“去”聲,而且最遲在晚唐五代,為了在字形上有區別,專門造了“做”字,來表示這個讀“去”聲表“制造”的意義。

“做”字產生以後,以“制造”義為起點,產生了壹組引申義,跟“作”的“制造”義以後的引申意義壹致。換句話來說,就是讀“去”聲的“做”字的使用範圍逐漸擴大,在口語中代替了原先讀“入”聲的“作”的“制造”義以後的各引申意義。

簡單地說,在現代漢語中,“作”壹般用於構詞語素,作為壹個構詞成分,需要跟別的語素構成壹個復合詞以後才能使用。

而“做”則是壹個單用的詞,作為壹個詞,它單獨就可以充當句子成分在句子中使用。根據這個標準,由於“作為”是壹個復合詞,“作”是語素,以寫成“作為”為宜。

“作”、“做”在普通話中讀音已經混同了,但是在許多方言中讀音並不相同,如果您的方言中能夠區分兩者讀音,不妨也可以當做壹個辨別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