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講的是唐堯的故事。後期姚想找壹個德才兼備的接班人。因為他的兒子不夠賢惠,他想邀請德才兼備的許由來接替他的位置。勸許由的理由很好:就像“燭火太弱,敵不過日月之光,及時雨澆苗不枉然”。然而,許由拒絕了,而且拒絕的理由更加獨特:妳可以考慮壹下。舉行祭祀儀式時,負責祭祀的人不可能因為廚師忙而把祭祀用具留在手裏給他做飯。言下之意,如果我代替妳,那就和祭祀負責人給廚師做飯壹樣荒唐,那不行。"
所以最後,許由仍然過著悠閑快樂的生活。
這就是“過線”這個成語的由來。
千百年後,這個故事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流行。
尤其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老師等同伴經常越位、越界、越權。
試想,是不是有時候孩子不願意聽我們說話,我們就很生氣?不要生氣。這不是關於孩子,而是關於我們。核心是他不想做我們的父母。
另壹方面,如果妳的生活讓孩子感覺良好,他更願意相信妳說的話的說服力——這不就是他老師的信念嗎?
父母真正應該做的是願意留下來,和孩子保持壹種聯系,讓孩子成為他生命的主角,孩子走在前面,我們用價值觀引領他。
畢竟孩子人生的主角是自己,我們人生的主角只能是自己。
為什麽壹定要越位越界,反而要做到最好?
很多職業在上崗前都會進行崗前培訓,但是為人父母沒有崗前培訓。所以大部分父母在發呆的時候就變成了渾渾噩噩的父母,孩子在摸石頭的時候就搖搖晃晃的長大了。即使做得不夠好,也不應該因為第壹次為人父母而責怪他們,而應該培養他們。
很多時候互相指責似乎是壹種慣性。好像當妳責怪別人的時候,妳的錯誤就會轉移,或者妳會感覺好壹點。其實,總是責怪別人和總是責怪自己是壹枚硬幣的兩面。
我們應該捫心自問,在愛責備孩子的背後,有沒有壹個經常責備自己的原生態家庭?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生活中很多的煩惱和痛苦都來源於我們的預設,這個人不負責任,這個孩子不負責任,這個孩子不懂事。但其實,如果妳能稍微轉壹下思路,妳會覺得世界更廣闊(畢竟孩子的成長是壹場馬拉松,真的不應該計較壹時壹地的得失)。
畢竟,壹旦放下,就會心安;
畢竟壹旦成佛就成妖了。
在人的大腦皮層中,認知層面的東西是極其強烈的。我們經常被憤怒和情緒所引導。事實上,我們必須看到整個過程是壹種行為。
所有的憤怒都來自恐懼。為什麽要用“虛幻的未來可能會發生,但更有可能不會發生”的事情來懲罰自己?破壞和諧的親子關系是不值得的。
邊界是,如果孩子與他人接觸的行為能夠被接受,他就能最大限度地獲得自由,這叫做不越界(其實背後是自主和自我負責)。如果它確實幹涉了,父母應該負責任地告訴孩子,但不是以評價或判斷的方式。通過這種不加評判的誠實方式,孩子們有機會明白“當我這樣做的時候,別人也會有這種感覺。”他也會調整自己的行為。這叫不可違,然後不可違。
如果家長能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明確地幫助孩子,傾聽孩子,描述孩子目前的狀態,孩子就有機會冷靜下來。
如果我們說“妳看,我跟妳說過多少次了,妳自己的事情做不好”,其實就是父母在這方面越界了。(責備完孩子,錯誤像球壹樣射向孩子,我也能感受到壹種“不是我的錯,都是因為他不省心”的內心安全感)
不要因為自己的過度擔心而帶來投射情緒,卷入對方的煩惱中。要知道,誰的麻煩歸誰來解決——就是不要越界。我們應該幫助孩子弄清楚誰是事情的主體,幫助孩子認清自己的情緒。
如果孩子有困難,千萬不要沖上前去插手。
我們充其量只是壹個促進者。如果我有困難,那麽我會為自己承擔責任,這是壹貫的表述。
以上內容來自《領先遠遠落後》這本書。講故事的人令人安心的最後壹句話很有見地:
為人父母,活得高,然後成為壹個真正的人,是對孩子最大的祝福。
在每天努力學習,不斷進步的過程中教會孩子學會社交和情緒管理,是父母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