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兒童簡短的四字成語故事5篇

兒童簡短的四字成語故事5篇

#能力訓練# 導語成語壹般用四個字,這與漢語本身句法結構和古漢語以單音詞為主有關系。下面是 無 分享的兒童簡短的四字成語故事5篇。歡迎閱讀參考!

1.兒童簡短的四字成語故事

程門立雪

 北宋學者楊時精通史學,能文善詩,人稱龜山先生。

 他年輕的時候就考中了進士,為了繼續求學,他放棄了做官的機會,奔赴河南潁昌,拜大學者程顥[hào]為師,鉆研學問。

 當他四十歲時,程顥死去,他又來到洛陽拜程顥的弟弟程頤[yí]做老師。

 有壹天,楊時和同學遊酢[zuò]壹起去拜訪程頤,正好程頤坐在書房閉目打盹。

 這個時候天上飄起了雪花,他倆不願意驚動老師,又不肯放棄求教的機會,於是就站在旁邊等候。

 程頤壹覺醒來,門外的積雪已經有壹尺多深,而楊時和遊酢仍然是恭恭敬敬的站在那裏等候。

 程門立雪成語故事引申,程門立雪,是指學生恭敬求救,形容尊師重道的可貴精神。

2.兒童簡短的四字成語故事

天道酬勤

 曾國藩是中國歷最有影響的人物之壹,然他小時候的天賦卻不高。有壹天在家讀書,對壹篇文章重復不知道多少遍了,還在朗讀,因為,他還沒有背下來。這時候他家來了壹個賊,潛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後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他睡覺,還是翻來復去地讀那篇文章。賊人大怒,跳出來說,“這種水平讀什麽書?”然後將那文章背誦壹遍,揚長而去!賊人是很聰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聰明,但是他只能成為賊,而曾先生卻成為毛澤東主席都欽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勤能補拙是良訓,壹分辛苦壹分才。”那賊的記憶力真好,聽過幾遍的文章都能背下來,而且很勇敢,見別人不睡覺居然可以跳出來“大怒”,教訓曾先生之後,還要背書,揚長而去。但是遺憾的是,他名不見經傳,曾先生後來啟用了壹大批人才,按說這位賊人與曾先生有壹面之交,大可去施展壹二,可惜,他的天賦沒有加上勤奮,變得不知所終。

 “天道酬勤”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上天偏愛於勤奮的人們,付出的努力壹定會有所回報,也說明了機遇和靈感往往只光顧有準備的頭腦,只垂青於孜孜以求的勤勉者。指壹分耕耘,壹分收獲,是指古今中外所稱道的多勞多得。

 出處:出自《論語》的“天道”即“天意”“酬”即酬謝、厚報的意思“勤”即勤奮、敬業的意思,就是說“天意厚報那些勤勞、勤奮的人”。

3.兒童簡短的四字成語故事

不恥下問

 春秋時代,孔子被人們尊為“聖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請教學問。他的《論語》是千百年來的傳 世之作。孔子學問淵博,可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有壹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他壹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別人問這問那。有人笑道:“孔子學問出眾,為什麽還要問?”孔子聽了說:“每事必問,有什麽不好?”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後,為什麽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聰明好學,不恥下問,才配叫‘文’。”弟子們想:“老師常向別人求教,也並不以為恥辱呀!”。

 虛心好學,肯向壹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學習,叫“不恥下問”。

 不恥下問的意思:不恥:不以為恥辱;下問:降低身份請教別人。不以向比自己學識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求教。

 現在我們用來形容壹個人謙虛、好學,真誠地向別人提問請教,不恥下問。

4.兒童簡短的四字成語故事

夜郎自大

 漢朝的時候,在西南方有個名叫夜郎的小國家,它雖然是壹個獨立的國家,可是國土很小,百姓也少,物產更是少得可憐。但是由於鄰近地區以夜郎這個國家,從沒離開過國家的夜郎國國王就以為自己統治的國家是全天下的國家。

 有壹天,夜郎國國王與部下巡視國境的時候,他指著前方問說:“這裏哪個國家呀?”部下們為了迎合國王的心意,於是就說:“當然是夜郎國啰!”走著走著,國王又擡起頭來、望著前方的高山問說:“天底下還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嗎?”部下們回答說:“天底下沒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了。”後來,他們來到河邊,國王又問:“我認為這可是世界上最長的河川了。”部下們仍然異口同聲回答說:“大王說得壹點都沒錯。”從此以後,無知的國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的國家。

 有壹次,漢朝派使者來到夜郎,途中先經過夜郎的鄰國滇國,滇王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比起來哪個大?”使者壹聽嚇了壹跳,他沒想到這個小國家,竟然無知的自以為能與漢朝相比。卻沒想到後來使者到了夜郎國,驕傲又無知的國王因為不知道自己統治的國家只和漢朝的壹個縣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哪個大?”

5.兒童簡短的四字成語故事

邯鄲學步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壹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壹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麽學什麽,學壹樣丟壹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壹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麽模樣。家裏的人勸他改壹改這個毛病,他認為是家裏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醜了。有壹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他壹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壹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麽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壹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壹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故事出自《莊子·秋水》。

 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