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信者,三賢之首,萬物之首。但是,要想聖潔,必須以信仰為指引。自信始於自信,終於願意,以利菩薩真修。"
第壹,自信就是心和理,毫無疑問,相信天真無邪,永遠活在中庸之道中是美妙的。正所謂‘妙信常生,壹切妄想盡,中道清凈,謂之信’。
第二,記心,就是相信前世劫的輪回,記而不忘。俗話說:‘在無數次的搶劫中,都能記而不忘,這叫失之交臂。’
第三,勤奮,就是純潔不懈,頭腦聰明,興趣真正純粹。俗話說:‘惟以精明,息真清凈,名精進取。’
第四,心的智慧是精進之心,即在當下之前,純粹的智慧自然是顯而易見的。常言道,‘心的本質未顯露之前,是純粹的智慧,叫做慧心。’
5.定心意味著忘記所有的想法。如果妳沈默和粗心,妳將是明智和明確的,湛然不會移動。俗話說:‘四周都是寂靜無聲,寂靜與美往往是凝結在壹起的,所以叫定心。’
六、不退,即燈明,心明,目標指日可待,學習不懈。俗話說:‘定光之發明,深有體悟,只進不退,名不退。’
七、護心,就是保持心前進不後退,與十如來相觸。俗話說:‘居安思危,不動則已,十方來,氣交則已,名護心。’
八、歸心就是護心,把佛光還給佛,就像壹面雙面鏡,光華互相輝映。俗話說‘保持覺知,就能以奇妙的力量回歸佛光,與佛和平相處,名歸心中’。
9.戒心就是把心轉回佛,那妳就戒了,就安心住了。常言道:‘得佛以輕心,則永遠圓滿清凈,無為而活,無所獲,謂之戒慎。’
10.願心說,由心而生,自在自在,故能行天下,導眾生,所願皆得滿足。俗話說‘我活得自由,可以遊十個方向,想去哪就去哪,這叫許願心。’
十個座位
據說菩薩的預約深造是以妙覺為基礎的,妙覺從位入,入可住,所以有十種自發的心住、灌頂住:
壹、從前十個字母開始,繼續學習,做到真正的方便,展現十條命的心。此心真精明,使他用之十倍,在姚明無時無刻不互相牽連,成了壹心之德。正所謂‘真方便,可表十心,心大放異彩,十心相涉,合而為壹,名出心活。’
第二,治地,就是前者送來的心,幹凈得像玻璃。被證明的理由非常清楚。所以,妙心是建立在理智上的。俗話說,‘心中的發明就像純凈的玻璃,裏面裝的是純金。‘過去心性奇妙,以功業造地,以功名治地。’
第三,練習瑜伽,出發去修德。很明顯,事前統治土地和兩地生活的智慧。從明確原因開始,我走遍天下,毫無阻礙。俗話說‘用心去了解,就什麽都懂了’。‘十方行,不礙,名修行。’
第四,命貴。意思是前妙事跡會生,妙理會生,所以貴。俗話說‘行如佛,被佛靈如陰身所分,求父母相助,信陰而無形,入如來,名而活貴’。
五、夠方便住的意思是從以前的妙行,既與佛同在,再自化,巧方便,足不缺。俗話說‘遊道胎,個人尊以陰。‘胎兒完成,不缺人,名方便足。’
第六,右心叫前相。雖同佛,心有異,正心不名。至此,心不異,名正言順。俗話說‘形似佛,心同,名不虛傳’。
七、不退,即前心兩相,既與佛,佛身與佛心,兩種合成,日至利益,漸增,只進不退。正所謂‘身心合壹日長,名不退’。
八、童心活在微子裏,說其身雖微,卻有佛祖十體之真。俗話說‘十身俱靈,壹時名兒真活’。
九、法國王子說自發之心最貴,名在聖胎。自方便足童心,名長養聖胎。至此,長期修煉已獲成功,被譽為聖胎。壹出生就是真佛,邵隨佛種。俗話說‘生而為佛,法碼王子住而為之’。
十、臺面代表菩薩成了佛子,才有可能做佛事。佛陀用智慧和水來填充它的頂部,就像輪子之王的兒子被任命,父親用大海水來填充它的頂部。俗話說‘成年如壹國之君,任命太子掌管各種國事,毗沙助太子成長,施展教化,享功名。’
十行位置
都說住了前十,完成了學業,成佛了,受益匪淺。然而,我的利他之旅並沒有完成。所以我壹直對眾生寬大順從,讓他們快樂。由淺入深,由喜入真,共有十種:
第壹,歡樂線代表妳已經過了前十,妳已經完成學業。妳成佛了,妳有壹種奇妙的美德。能十處止土,順眾生利益,樂從他人。俗話說‘成佛即有無量佛妙德,十方效法,名曰樂’。
二、饒以興說善推妙德,饒利益眾生,使法利不倦思。正所謂‘善能益眾生,名饒有利’。
第三,沒有仇恨。意思是說,仇恨是由不服從而生的,可以有意識,可以覺察到他。如果他有自己的興趣,他會恨自己。俗話說‘有意識的去感受他,就不會違拗他,就沒有名字去恨他。’
4.無止境的行為是指跟隨壹切眾生等等,它無止境地顯現和轉化,而有益的事物是無止境的,它們遍布三際,跨越四面八方,它們是可及的。俗話說:‘種生而未來窮,三代平等,十方通達,名不盡。’
五、來自瘋癲的叫做奇妙的智慧。雖然所有的方法都不壹樣,但都歸結於同壹個原理,沒有錯。正所謂‘壹切契約與做法皆正確,名離狂’。
第六,當下的善,是指沒有白癡,所以可以出現在同類中,在異相中,沒有差別,同異和諧互適。正所謂‘則同中,群異,壹壹異相,各見同,名好’。
七、無所不為無所不為之意,即從善行到現在,充擴和合,使空氣中充滿塵埃,壹壹在塵埃中,現十界,但塵埃相不差,塵埃界現,小而大。俗話說‘今塵埃於世,不相留也無所謂,故無名’。
八、尊行是指以前沒有行,現在塵埃不同,都是般若的力量。但般若被稱為六度之首,可謂至高無上。俗話說:‘鹹為各種現境第壹波羅蜜,名尊行。’
九、善法在妙觀智慧中調用,各種事物顯而易見,以示和合之德,十佛皆和合於此,是法。俗話說:‘和則能成十佛之規,名善法善。’
十、真修行就是前和為和,都是無為而真。但是,如果妳開始按照妳的本性去修行,妳的旅行將會是真實的。俗話說:‘壹切幹凈不漏,什麽事都不算真做。性質是壹樣的,名字真的落實了。
十個方向
回頭是轉,轉的方向有意思,就是起壹顆大悲心,拯救壹切眾生,三處轉十行善:壹是真如其然;二、無上菩提即欲;第三,眾生皆有度。帶著能歸之心,善舉回報,轉向法界各種眾生,完成梵文,進入平等法界。
第壹,救眾生歸眾生,就是從正面修行十行,有神通,成就諸佛所行,所以是時候修行這個歸程了。但在歸途上,要以慈悲心為重,轉向眾生而不是無能,回歸這種無為,對寂靜之地感興趣。俗話說:‘我們衡量眾生,就要消維,歸於無為,歸於涅槃,這樣才能從眾生中拯救眾生,歸於彼此。’
第二,不壞是指以前遠離壹切眾生,這就是壞。現在它可以在再次變壞之前變壞。如果是遠離能夠離開,也還不錯。壞了就空了。如果不壞,那就是假的。它會展現中道,回歸這個意義。俗話說:‘壞就能壞。遠離壹切分離,名不副實。”
第三,當所有的佛都回歸到他們自己意識的本性時,湛然將永遠活著,能夠感受的智慧將與佛意識的智慧相同。俗話說‘感覺、齊佛、明等諸佛歸來’
第四,回到以前能感受到的智慧,它無處不在。佛若感之,證如其真,如佛也。俗話說‘地如佛土,名歸各處’。
五、無盡功過躲回說,壹切都是以前的世界,諸佛皆如來時,如來是壹切世界的如來,世界是壹切如來的世界。世間如來,無礙涉,功德無量。俗話說:‘世來相涉,暢通無阻,功名無量藏背。’
六、隨平等善根回佛土,從萬行實因出發,示壹取寂道,行從故起,故等於順。能生桃果,故稱善根。俗話說:‘同佛之地,各生有其清凈因緣,必依因緣而行,走涅槃之道,以名歸平等善之根。’
七、依序等壹切眾生歸立正業,善根成就,則知十眾生皆是我性,其性平等,故能成就壹切眾生善根,無所失,無所爭。俗話說:‘真根已立,十方眾生皆我性,我性圓,不滅眾生,故我隨名,等眾生歸。'
八、真理若真,則真,不異。意思是所有的法律性質都是真的,不分離就真。俗話說:‘即壹切佛法,皆離於壹切相,然離於壹切相,無所寫,故名真如相之方向。’
九、解脫解脫,返本之前,智慧清明,十大境界依平等法,互為和諧自在。俗話說:‘千真萬確,十方無礙,無名歸自在。’
十、法界的無限回歸,是指被證明的道德如真理壹樣真實,完整的成就,包括整周,無非是量,十界之差,難得。正所謂:‘德自然圓,法界滅,名法界無量。’
十個位置
據說菩薩的地位就是以此為基礎逐漸達到佛的地位。但地位由淺入深,故始於喜,終於雲,共分十種:
第壹,我很高興地說,菩薩的智慧和佛的智慧是壹樣的,我和佛是和諧的,我把大道看得很透徹,我達到了佛的境界,我快樂於佛法,我在第壹位。正所謂‘大菩提中,善得開悟,佛覺開悟,佛境界盡,名樂。”
第二,離地指入佛門境界,明確所有異性法門入同壹個地方。如果有相似,那就不是分離,同性也被破壞了。俗話說:‘異性入同性,同性也消,名留汙垢。’
第三,發光地是指移情的尺度是幹凈的,那麽原初感覺的智慧是明亮的。俗話說‘網竿終身用,名放光明’。
第四,火苗輝煌時,表示佛覺圓滿,圓滿時會輝煌,如聚火,斷壹切情。俗話說‘我壹發光就覺得滿滿的,我的名字就燦爛了’。
五、難渡指前焰智,據斷壹切情愫,其同異,皆不可得,即諸佛境界,無所能勝。俗話說:‘同異皆不可得,故知景點難尋。’
六、前者指與前者相同和不同的階段。如果沒有,那就和前者壹樣純粹。俗話說:‘無為而為真,性本清凈明,名今在昔。’
七、征途謂之真境,廣而無垠。雖然和以前壹樣是真的,但是如果分牌的話會是最好的。俗話說‘真如人間,名遠遊’。
八、不動,即真理,不僅盡其所能,而且對其身,真的是從容不迫,無法撼動。俗話說:‘壹個如心真,名不動。’
九、善智說有壹體如其真,即妙用之。被拿走的東西都是真實的。俗話說:‘發如用,以善智著稱。’
十、法雲說菩薩已至第十位,修行圓滿,只利益眾生。他善良如雲,能遮陰。他雖然滋潤,但還是。俗話說:‘慈陰妙雲蓋涅槃海,以雲為名。’
等感覺
俗話說:‘佛若逆水行舟,菩薩若順水而行,覺性入社,謂之等覺。’'舒雲:'此悟菩薩初覺,等於如來妙覺,故先舉如來,逆水行舟。蓋說,如來先入妙覺果海,不求再進,但不舍壹切眾生,而逆水行舟,逆流而行。而這位菩薩,卻是隨言而來,說自己還沒有進步,對大海感興趣,順流而下。菩薩開始意識到他與佛是和諧的,但他遵循不同的耳朵。"
妙覺
指佛果圓滿。如果妳修行到這個層次,妳就能打破所有煩惱,完成智慧,實現涅槃的奇妙理論。且能超越四魔,照萬物,壹次知諸佛國。儒家經典說,“常住壹相,第壹是無限,若空,諸般智慧,據之無生,自始至終有真理。唯佛竭,壹切眾生為根本。有始有終,佛亦窮盡,甚至壹切煩惱壹切眾生皆有報。佛壹想心,重本原,諸佛國,諸佛因果,諸佛菩薩皆變。他也是想壹會兒就知道了。他活在不可思議的兩個真相之外,是獨壹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