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生於1893年,甲午戰爭前壹年。他和開國領袖毛澤東同齡。梁漱溟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社會活動家和愛國民主人士。他是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壹,被譽為“中國最後壹位儒生”。
梁漱溟起初無意成家,因為他想出家,崇拜佛教誕生的真理,齋戒,學佛,近三十年沒有結婚生子,所以壹不留神就成了“剩男”。
民國十年後,也就是1921年,梁漱溟發表了《東西方文化與哲學》的演講,他開始思考壹切,想結婚生子。畢竟我不是專業的和尚,但是我的愛好和佛教有關。最終,他的肉體欲望戰勝了他的精神信仰,但他的世俗欲望,人性,是可以理解的。
朋友們知道梁漱溟的心願後,都開始幫忙撮合他。梁漱溟的朋友吳永波問他的擇偶標準是什麽?梁漱溟的回答很簡單,但沒有女人的簡單。梁漱溟說,年齡、外貌、家庭都不可忽視,但壹定要大方、善良。
但是,包容和缺乏超級***同利益是不可能的。如果妳們只有超級***同利益,缺乏勇氣,那就做不了他老婆。所以,壹句話,他要找的是博大,粗鄙,勇氣。天啊,這是找老尼姑,還是找老尼姑的標準?
梁漱溟終於知道,這樣的人很難找,不然還真得找尼姑了。所以我補充說,如果我有和自己要求差不多的天賦,不認識字也沒關系。吳永波哭喪的臉壹下子亮了起來。他問梁漱溟,他真的可以這麽徹底簡單嗎?如果這是真的,目前還有壹個更合適的人選,那就是吳永波夫人的妹妹黃。後來梁漱溟改名為黃景賢。
黃家是北平漢軍旗人,祖籍武陟。黃景賢的父親、大哥、三哥都已過世,民國逐漸拒絕交國旗,家庭狀況十分淒慘。黃景賢沒上過學,只是大致了解了壹下。那時候,她28歲。她從來不把自己定位為“剩女”和“單身貴族”。
但梁漱溟不喜歡這些條幅,立即對吳永波介紹的女子表示懷疑。吳永波說黃景賢沒有當旗手的習慣。他們經常見面。這時,梁漱溟提出先見面,先和朋友好好相處,再談婚事。吳永波對梁漱溟很固執,但壹定要想辦法讓他們先見面。梁漱溟的心真大。
最後,在吳永波的安排下,梁漱溟見到了黃景賢。梁漱溟看她穿得挺土裏土氣的,壹副大男人的樣子。她看起來比姐姐還老,沒有讓男人心動的地方。但是見面太匆忙,梁漱溟答應了,訂婚了。
梁漱溟的決定震驚了很多親友。不過梁漱溟對此也有自己的看法,他也是頭腦發熱才決定的。首先,他不會自己窩邊草,也不會從認識的女人中選擇,所以只能讓別人關註他。然而,雖然親戚很多,但都是血緣關系,沒有壹個老師或朋友彼此準確認識。所以老師朋友的話更值得考慮。
其次,吳永波的話是可信的,真實的。即使吳永波的眼光有壹大半是可靠的,這個女人也有優點。同時,梁漱溟認為,如果父親還活著,他會同意兒子的意見。
終於,那天見面的時候,吳永波提前宣布,我們是見面討論訂婚的事情。現在女人抹掉了這張臉,如果不結婚,就會對這個女人產生負罪感。所以我決定現在訂婚。從人性的角度來看,梁漱溟真的很傻很天真。
那年11月13日,他們結婚了。當時女方28,梁漱溟28。婚後,梁漱溟改名黃景賢,希望她懂事。漸漸地,梁漱溟也發現他的新婚妻子不符合他的要求。
她和小姑子、小姨或者其他人相處的時候,有點小家子氣,經常為小事生氣。梁漱溟天生喜歡讀書,而黃景賢很多字都不會讀,壹句話都不會說。他們經常說話不像對方,話太多。所以梁漱溟對黃景賢的感情是跌宕起伏的。
剛結婚的時候,男女雙方感情都很強烈,有很多***同的家事。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經常惹梁漱溟生氣。另壹方面,黃景賢常常討厭梁漱溟的反復無常,遇到什麽事都食言,拿定主意。梁漱溟自己也承認了這壹點。
黃景賢與之大相徑庭。她不會無緣無故的去討好人,也不會貪慕虛榮。梁漱溟以這兩點為恥。梁漱溟經常受到親朋好友的稱贊和尊敬,甚至從未謀面的人也稱贊他。但黃景賢並沒有把他當回事,甚至覺得他自告奮勇誇大飄渺,不太踏實老實,內心也壹樣脆弱。
黃景賢經常批評梁漱溟的缺點,歸納起來有三點:第壹,梁漱溟說話太狂妄,太自以為是,太自信。當然,這是自古以來學者的通病,但黃景賢對此極為不滿。她覺得妳梁漱溟沒有驕傲的理由,說明妳梁漱溟德行不行。
其次,梁漱溟對別人並不忠誠,但總的來說他似乎是忠誠的。
還有壹點就是梁漱溟從來不認錯,撞南墻也不回頭。他太固執,聽不進去。
梁漱溟是在結婚的最後兩年才逐漸發現自己的善良,但為時已晚。
1935年,黃景賢難產去世,時年42歲。梁漱溟認為妻子的死不能怪他。1930年冬至1931年春,黃景賢接連生下兩個孩子,身體十分虛弱。他曾經說過不會再生了,梁漱溟當時也同意了。所以三年多沒懷孕,只是後來不小心。
梁漱溟開玩笑說:“我們有兩個兒子,已經很滿足了,但我更希望老了還有個小女兒伺候我。”於是黃景賢再次懷孕,可惜難產。這壹次,她死於前置胎盤。梁漱溟對此很後悔,表示不會續婚,以示對亡妻的忠誠。
但是,忠誠還是要證明的,傳承還是要嫁人的。梁漱溟後來娶了壹位名叫陳淑芬的妻子。這是好事。梁漱溟無意成家出家。他不僅娶了媳婦,還說原配後不再婚,另娶壹個。我們對此事無可奉告,這是私事。但我覺得我們更應該銘記的是梁漱溟留給後人的巨大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