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為什麽很多成語都出自春秋戰國時期?

為什麽很多成語都出自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以前,學在官府。接受教育,能夠使用書面語言的無非巫史及貴族,文字使用範圍既不廣泛,也不成熟。譬如蔔辭,從數量上看十幾萬塊,很不少了,但靠就其內容,大部分卻渾如流水帳壹般。此種情況在西方也有,克裏特島線形文字也多是貨物清單,稅收清單。再如西周,比起殷商來是有發展的,這壹點從尚書《盤庚》三篇的詰詘聱牙到《酒誥》、《顧命》的莊重典雅可以體現,然後還出現了韻文的《詩經》中的許多篇目,也可顯示出這種文化上的進步。不過,另壹方面是西周的文化終究還局限於貴族階層,他們使用文字,範圍不過是記事銘功、宴飲娛樂、公文政務而已,對於更微妙的情感,更深邃的哲思都無涉及——因此,春秋之後的文化下移、文化普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是使用文字的主體急劇增加,不再是貴族的壟斷品;其次是文字的使用範圍,深度都大有增加。可以說,這壹時代是中國文學的草創期和奠基期,《詩》《書》的完備在這壹時代;列國史記產生於這壹年代;辭章詩賦萌芽於這壹年代;私人著述也創始於這壹年代(此點見古史辨相關論述,曰戰國之前無私人著述)……正因為春秋戰國時代對於書面語言、對於文學是壹個開創形成時期,所以留下的習語、典故必然就多,因為壹個語言的發展,總是壹代代往前學習而得的,時代越早的東西,往往越容易被更多地使用,也更容易成為經典。正如西方中世紀以來的文學源頭之壹正是《聖經》,故而在西歐各語言中,都留下了眾多的來源於《聖經》的典故和格言,其理壹如。春秋戰國留下的成語多,實際上漢末至唐留下的成語也多,後者的原因是,魏晉南北朝甚至於隋唐也是中國文學、語言的壹個大發展時代,是從上古漢語到中古漢語的壹個大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