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詞條:不要追趕敵人。
成語讀音:qióng kòu mò zhu
成語釋義:絕望的強盜:走投無路的敵人。不要追已經沒有退路的敵人,以免敵人絕望反擊,造成自己的損失。這也是壹個不要太用力的比喻。
成語的由來:《孫子兵法》:“不為窮迫,此亦用兵之法。”
成語例子:《孫子兵法》說:“回師不可藏,~。”
★羅鳴管仲《三國演義》:第95回。
(其中~代表這個詞條:不要追敵人)
所謂兵,都是打死之後才生的。如果敵人被逼得走投無路,敵人會進行最後的抵抗,士氣會很高。這個時候,所有的敵人都是老虎。如果讓敵人活著,敵人就會逃命。怎麽會有士氣?如果在異地再戰,這個敵人就會有失敗的經歷,像受驚的小鳥,是敵人最容易的對手,也就是敵人最薄弱的環節。用刀割開這個環節怎麽就無敵了?
春秋時期,燕派軍隊去樂毅攻打齊國。最後只有潞城和即墨沒有淪陷。後來鹿城失陷,只有即墨失陷,齊軍瀕臨滅亡。齊國名將田單大叫:“國家要滅亡了。怎麽才能有個家?”每壹個士兵都有誓死報國的決心,結果壹戰收復了所有失地,如果嚴俊在打到即墨城下的時候主動示弱撤退,齊軍怎麽會有視死如歸的豪情呢?
解放戰爭萊蕪戰役中,壹支國民黨精銳部隊被困在壹個小鎮上。解放軍沒有以死相攻,而是放了壹條生路。當國民黨軍爭先恐後地從這張開的手裏逃脫時,卻遭到了解放軍的伏擊,毫無士氣的國民黨軍全軍覆沒。試想壹下,如果解放軍置敵人於死地,敵人會瘋狂反擊,付出非常慘重的代價。
朝鮮戰爭中,我軍入韓後重創南朝鮮三營,但並未追擊。後來這支軍隊又遇到了我軍,聽到我軍沖鋒,就散了。這樣,美國第八軍和聯合國軍在西線的結合部就被我軍輕易打破,使我軍有可能從側翼包抄敵人的後方。
淮海戰役中,35萬杜部隊不戰而被圍,發動政治攻勢,使杜部隊兩周內叛逃65438+4000人。部隊為了空投的糧食發生沖突,國軍全營投降。最後不費吹灰之力就消滅了35萬精銳部隊。如果他們拼命,不知道會死多少人。
清初高官洪承疇,在各地反清勢力活躍時,在提交給順治皇帝的奏折中指出:人在外部壓力大的時候就會團結起來,就會反抗外部勢力。壹旦外力消失,人們就會因為各自的利益,像狗和狗壹樣互相爭鬥。建議朝廷減緩對反清勢力的軍事壓力,以政策誘降為主。果然大批反清分子投降,清軍在中原站穩了腳跟。所謂“倭寇救滅禍,倭寇去招。”不追敵軍是經典的軍事理論。
被申請人:五增溪-舉人四級10-5 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