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與歷史有關的成語故事
戰國: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壹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 臥薪嘗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
秦 : 壹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壹飯千金(韓信) 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壹戰(韓信) 破釜沈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鬥(曹植) 壹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
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
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
狗尾續貂(司馬倫)
南北朝: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 精忠報國(嶽飛) 東窗事發(秦檜)
胸有成竹(文與可)
⑵ 和友誼有關的成語故事
高山流水
春秋戰國時,晉國上大夫(很高的壹個官職)俞瑞字伯牙,有壹珍貴的五弦琴。乘船中秋遊覽江山之時彈起,琴弦忽然斷了壹根,伯牙大驚,後發現是有人在岸上聽琴。於是招此聽琴人上船,見他是壹個樵夫,便很輕視。沒想到這個樵夫其實胸裝才學無數,對他所彈的曲子、所彈的琴都了如指掌,於是說:“妳對於音樂的道理十分明白,但如果我彈壹曲,心中想著事情,妳能知道嗎?”俞伯牙將斷弦重整,想著高山,彈了壹曲,樵夫贊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又想著流水彈了壹曲,樵夫又贊道:“美哉洋洋乎,誌在流水!”伯牙大驚,推琴而起,施以賓客之禮,問樵夫姓名,答姓鐘名徽字子期,兩人談得十分投機。俞伯牙總算找到了知音,邀子期留下,子期要盡孝道而不肯,於是兩人結為兄弟,伯牙贈子期黃金二鎰(48兩),約來年仲秋再見,灑淚而別。
⑶ 與曹劌相關的成語故事
壹鼓作氣[ yī gǔ zuò qì ]
生詞本
基本釋義詳細釋義
[ yī gǔ zuò qì ]
壹鼓:第壹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第壹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幹勁,壹口氣把工作做完。
出 處
《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壹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例 句
我們要~在三天之內把運動會的準備工作做完。
⑷ 和中相關的成語故事
自相矛盾
這個成語出自《韓非子·難壹》。
古時候,矛和盾都是作戰內用的武器。矛用來容刺殺敵人,盾則用來保護身體,以免被對方的矛刺中。
傳說很久以前,楚國有個賣兵器的人,在市場上賣矛和盾。為了讓人家願意買他的貨,他先舉起盾向人們誇口道:“妳們看,我的盾是世上最堅固的盾,任何鋒利的東西都不能刺穿它。”接著又舉起他的矛,向人吹噓說:“妳們再看看我的矛,它鋒利無比,無堅不摧,無論多麽堅硬的盾,都擋不住它,壹刺就穿!”
圍觀的人聽了他的話都覺得很好笑,人群中有人問道:“依妳的說法,妳的矛無論怎樣堅硬的盾都能刺穿,而妳的盾又是無論多麽鋒利的矛也不能把它刺穿。那就拿妳的矛來刺妳的盾吧,看看結果怎麽樣?”
賣兵器的人聽了張口結舌,無從回答,只好拿著矛和盾走了。
“自相矛盾”就是由這個故事演變而來的。現在人們用它來比喻做事、說話前後自相抵觸。
⑸ 與故事有關的成語故事
(壹)鐵杵磨針
典故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壹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麽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裏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壹個破茅屋門口,坐著壹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壹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麽?”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壹個繡花針。 ”老婆婆擡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麽粗,什麽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麽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麽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壹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麽事情,只要有恒心,壹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恒心,成績好壹定是沒有問題的。
(二)聞雞起舞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壹誌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壹次,半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壹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幹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壹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誌之士,及時振作。
(三)亡羊補牢
典故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壹個大臣,名叫莊辛,有壹天對楚襄王說: “妳在宮裏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妳。妳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壹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妳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壹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麽不幸。
如果妳壹直寵信這個人,楚國壹定要滅亡的。妳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壹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麽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釋讀
這是壹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壹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壹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⑹ 與矛盾相關的成語故事
自相矛來盾這個成語出自《韓非自子·難壹》。
古時候,矛和盾都是作戰用的武器。矛用來刺殺敵人,盾則用來保護身體,以免被對方的矛刺中。
傳說很久以前,楚國有個賣兵器的人,在市場上賣矛和盾。為了讓人家願意買他的貨,他先舉起盾向人們誇口道:“妳們看,我的盾是世上最堅固的盾,任何鋒利的東西都不能刺穿它。”接著又舉起他的矛,向人吹噓說:“妳們再看看我的矛,它鋒利無比,無堅不摧,無論多麽堅硬的盾,都擋不住它,壹刺就穿!”
圍觀的人聽了他的話都覺得很好笑,人群中有人問道:“依妳的說法,妳的矛無論怎樣堅硬的盾都能刺穿,而妳的盾又是無論多麽鋒利的矛也不能把它刺穿。那就拿妳的矛來刺妳的盾吧,看看結果怎麽樣?”
賣兵器的人聽了張口結舌,無從回答,只好拿著矛和盾走了。
“自相矛盾”就是由這個故事演變而來的。現在人們用它來比喻做事、說話前後自相抵觸。
⑺ 與帶相關的成語故事
斷子絕孫ànzǐjuésūn
[釋義] 指沒有子孫後代。多用作詛咒語。
[語出] 明·柯丹邱《荊釵記回》:“妳再不娶親;我答只愁妳斷子絕孫誰拜墳。”
[近義] 後繼無人 孤家寡人
[反義] 後繼有人 承歡膝下 子孫滿堂
[用法] 多用作詛咒語。壹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結構] 聯合式。
[例句] 人們都忿忿地說:“王縣令這樣貪贓枉法;總有壹天會遭到~的報應。"
⑻ 編,與之相關的成語故事有:
三絕韋編 [sān jué wéi biān ]
生詞本
基本釋義
韋:熟牛皮。連編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刻苦。
出 處
元·鮮於必仁《折桂令·書》曲:“送朝昏雪案螢燈,三絕韋編。”
⑼ 與妳相關的成語故事
玄石戒酒
昔者玄石嗜酒,為酒困。五臟若熏灼,肌骨如蒸煮,百藥不得救。三日而後釋,謂其友曰:“吾今而後知酒可以喪人也,吾不敢復飲矣!”居不能竟月,同飲者攜酒至,曰:“試嘗之。”始而三爵止,明日而五之,又明日十之,又明日而大爵,忘其故,死矣。
翻譯
從前有壹個叫做玄石的人喜愛喝酒。有壹次喝醉了,五臟如同被燒灼火燙,肌膚骨頭如同被蒸煮得要斷裂,沒有什麽藥可以解救,三天後才得以脫離生命危險。他對別人說:“我這下才知道酒可以讓人喝死,我不敢再飲酒了!”過了不到壹個月,他的酒友來到,勸他說:“試著少喝點酒。”於是,他喝了三杯。第二天他喝了五杯,再後壹天喝了十杯,再後壹天幹脆改用大杯了。因為忘記了之前差點醉死的教訓,最後還是因為酗酒而丟了性命。
我們壹遍又壹遍地看到這樣的現實:“壹朝喝上癮,終生成酒徒。”如果清醒了壹段時間以後又開始喝酒,過不多久就會壹塌糊塗。如果計劃戒酒,就不能有任何保留。也不能藏有“總有壹天能正常喝酒”的念頭。
今天,我是壹名嗜酒者,明天也不會有所不同。我的嗜酒疾病將伴隨我壹生,因此我永遠不能忘記自己是壹名嗜酒者。如果我不能認識並承認自己疾病的性質,酒精肯定會使我走向死亡。我不能玩那種認為失敗只是暫時的挫折的遊戲。我是在對付我的酒癮這種疾病。這種病不可能治愈,只能接受它並時刻對此保持警惕。